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搜索
搜索

经营管理

资讯分类
/
/
/
变革中,决策者不能容忍的三种表现

变革中,决策者不能容忍的三种表现

  • 分类:管理经验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7-13 07:57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变革中,决策者不能容忍的三种表现

【概要描述】

  • 分类:管理经验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7-13 07:57
  • 访问量:
详情

变革中,决策者不能容忍的三种表现

 

一个组织的变革在程度和速度上,由其成员个体变革的集合决定。

这其中,管理团队成员个体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变革的进程。因为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去领导或影响具体的变革项目。比如,带领组织找到蓝海,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推动组织文化变革,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等等。

我曾经和几十位推动变革的决策者进行过深度交流。发现大多数人对组织变革的程度和速度并不满意,其中对管理团队在变革中的几种表现尤其不满。

1关注既得利益大于战略目标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抵制变革是天性,管理者也不例外。所以,管理者往往在不影响既得利益的情况下,才会承诺做出变革。管理者虽然认识到了变革的必要性,但采取行动前考量最多的还是既得利益。这不仅包括可能面临的风险、利益损失、地位动摇,也包括了部门权益、价值担忧、下属呼声等等。

在管理层权衡得失的时候,获得破碎信息的员工们也开始猜测,他们调动遍布组织的信息源,臆测可能对个体利益产生的影响,关注政策漏洞,揣测变革进程,为未来可能产生的博弈做着准备。

管理者考量得失无可厚非,但管理者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变革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如何以更大的视野和格局去评估得失,建立新的“得失观”,显得很重要。管理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自身(部门)的优势,转化为推动组织可持续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新的产业链中找到价值定位;如何将利益与组织目标重新梳理与融合。

2 总是期待他人做出改变

去年,有家公司的管理团队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公司推动“减员增效”,并且提出了灵活度很高的试点方案。公司为了达成目标,对节省下来的大部分成本转化为部门奖励。应该说,这个方案对于试点部门来讲很有利。令人奇怪的是,却没有部门愿意成为试点单位。一些管理者认为应该从其它部门开始,更多伙伴则担心对部门冲击太大,想看看再说。

推动方案落地的部门和我反馈:每次都是这样,没有人愿意主动尝试,都要等老板点名才行。等试点成功了以后,又会蜂拥而上。他们也很苦恼,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管理者对于组织变革中的角色认知不清晰;第二,组织文化中强调变革、创新的紧迫感不够。

日常工作中,管理者的大部分工作,是影响别人做出改变。而在变革中,管理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因应变革,我应该做出何种改变”。因此,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迎接挑战,带领团队主动适应并做出改变。而不是寻求明哲保身,追求稳定,期待以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取得成功。

我理解管理者希望规避试点的风险,会使自己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小一点、变化少一点、步子稳一点、成功可能性多一点。那么,为了稳定性、确定性而放弃主动性,是否就真的可以在前人的经验上获得成功呢?

实际上,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并不在于变革方案的成熟度本身,而在于变革过程中,如何不被过去成功的、已知的、假设的经验蒙蔽了双眼,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情境中看到变革的本质。而这一点,不管是试点部门的管理者,还是后续推广部门的管理者都是无法规避的。

管理者的主动性还来自于对组织变革迫切度的理解。在做咨询项目时,我们经常和客户说:“咱们团队的节奏太慢了”。实际上是在说整体组织的氛围,适应变革模式的速度太慢,管理者没有感受到足够的压力,对变革紧迫性理解不足,导致节奏缓慢、效果不佳。只有让团队看到不迅速反应可能带来的后果,理解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才会做出改变的尝试。

3 以“务实”的名义,给目标留余地

在目标设定中,管理者常见的做法是以“务实”的名义,给自己留余地。他们挂在嘴边的话是:“明明知道完成不了,设那么高的目标有意义吗?我们还是务实点吧......”

最近给一个变革中的企业辅导绩效方案,其中一个部门的指标之一是“费用压减”。他们给自己定的指标是“费用压减5%”。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是10%,不是2%,而是5%?部门负责人讲了很多理由,在我看其实就三点:

1.2%看起来有点低,怕老板不满意,交待不过去;

2.10%是一个需要跳很高的数字,以目前的玩法肯定完不成,做事还是追求务实吧;

3.今年要是定了10%,明年怎么办?

综合来看,5% 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数值,努力一下能摸到,也不会在老板面前太难堪。所以就定 5% 吧。

上面的例子,我相信大家经常会遇到,甚至您可能就是这么做的。对于当下团队来讲,10% 的目标,在现有模式下可能确实难以实现,但变革的目的就是要在目标的激励下,推动团队在理念、策略、资源、流程、能力等多个方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形成新的运作模式,这是组织变革希望达成的根本性结果。如果只是设定一个简单的目标,依然按照原来模式完成,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管理者来讲,为自己设定看似无法完成的目标,挑战安全底线,确实需要勇气。高标准目标设定,本身是变革的需要,也是推动团队理念改变最重要的途径。通过高标准目标的设定,倒逼自己、团队,从原有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改变做法、改变资源整合方式,形成新的生态模式,才是变革的要义。

我从来不认为管理团队在变革阶段表现出来的问题,只是他们的问题。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来看,管理团队当下呈现出来的问题,一定与决策层的风格、理念、价值观息息相关。决策者和管理者都是组织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双方如何发现团队中促进生长的因素?如何处理不同行为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寻求割裂,塑造成“敌我”关系,还是选择共处,寻求共识?如何帮助管理团队,构建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模式?如何引导管理者,思考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而非简单地关注既得利益。

这些都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作者:赵磊 来源:世界经理人)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Copyright © 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