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搜索
搜索

宏观观点

资讯分类
/
/
/
数字技术应对疫情,我国全面信息化转型加速

数字技术应对疫情,我国全面信息化转型加速

  • 分类:近日焦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3-23 13:1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数字技术应对疫情,我国全面信息化转型加速

【概要描述】

  • 分类:近日焦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3-23 13:15
  • 访问量:
详情

数字技术应对疫情,我国全面信息化转型加速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除对经济产生冲击外,这次疫情也加快了很多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催生了很多新的模式和业态。

越来越多的省份和城市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城市管理。2月10日,杭州市上线了健康码,外地入杭人员通过扫码进入情况申报页面,通过审核后,将产生绿色、黄色、红色的颜色码。显示绿码者,市内亮码通行。显示黄码者,要进行7天以内的集中或居家隔离。显示红码者,要实施14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2月11日,云南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云南抗疫情”扫码行动的通告》,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所有公共场所均实行扫码入出制度,让人员流动留下轨迹。

疫情发生正值春节假期,电商购买日常用品及生鲜食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微信小程序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除夕到初七,小程序生鲜果蔬业态交易笔数增长149%,社区电商业态交易笔数增长322%。配送员严重短缺,盒马生鲜每天凌晨12点开始接受当日订单,经常出现十几分钟就将配送员一抢而空的情况。而与此同时,很多餐饮企业却面临顾客大量减少,员工闲置待命的情况。为此,盒马生鲜和云海肴等企业合作,临时共享员工,成为生鲜电商与传统餐饮业探索新模式的新尝试。

疫情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回避,但同时这次疫情也加速了很多信息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引起了生产、流通、分配和就业等各领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过渡期,科技革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的改变。

如今,在面临疫情带来的困境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个机遇,让它成为科技革命的催化剂,让改变加速到来,才能在变革中占得先机。

抓住机遇,人工智能加速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倡议书,倡议书提出尽快利用人工智能补齐疫情管控技术短板,优化AI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基因测序、疫苗及药物研发、蛋白筛选等药物研发攻关。除人工智能技术大量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外,百度还发起了“共度计划”,通过免费开放AI技术帮助传统企业进行线上化转型、全方位营销赋能等。

随着AI的加速应用,未来工业领域的数字孪生会从制造业向更多企业扩展。也就是说,借助流程自动化与分析,加上各种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场景以及事件的驱动力可以把公司操作虚拟化。据Gartner预测,到2020年,互联传感器与端点将超过200亿,数字孪生将服务于数十亿个物件。各企业机构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实施数字孪生,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加以演化,提高其收集与可视化正确数据的能力,应用正确的分析与规则,并有效响应企业的业务目标。

虽然目前只是RPA(流程自动化)等简单应用在企业内得以应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数字员工进入企业,甚至由AI辅助企业进行商业决策。

可以想象一下,人工智能可以把延伸感知、强化记忆、知识迭代、冷静分析、极少出错这些人类技能基础上的延展赋予给企业内的员工,让企业里人人都变成精英。就像一只球队的最佳阵容一样,企业AI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拥有最佳阵容,将人工智能运用自如的企业还可以进化为更高级的组织,从容应对各类难题,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在关注人工智能在企业中加速应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数字化时代企业对人才需要的改变。

在数字化时代之前,业务环境非常稳定,没有持续不断的变化,因此,清晰的企业使命可以准确传达、合理安排并被有效执行。而进入数字时代后,企业需要新的业务模式、新的技能、新的工作方式以及更为灵活的文化。也就是说,过去清晰的岗位描述、制度和流程都将不再固定,而在是时刻存在变化。

同时,这次疫情加速了远程办公、跨职能部门和组织边界运营的需求。这不仅需要敏捷的企业文化,也要求员工具备全新的技能。因此,不管是员工还是企业,都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学习是一项终身活动。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员工必须同时具备数字技能和软技能。软技能是指员工不仅要拥有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运用技能解决问题,并能够通过新技术推动创新,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洞察等能力,还需要创造力和换位思考能力、快速改变方向的能力,以及寻求个人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意愿。

共享经济或将颠覆未来

尽管共享经济的热炒周期已经结束,甚至很多人认为共享经济已经结束。在本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已经非常成熟的共享出行平台、共享外卖平台等为支持医护人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员工足不出户的线上办公和远程办公期间,也对企业及其上下游提出了更广泛的资源共享需求。在疫情结束后,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参与者对资源共享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必将催生出更多的协同创新和生态模式,加速行业转型,重构经济结构。

珠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制造集群,如今东莞正在诞生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生产制造模式。在东莞有很多从事3D打印的企业,从业人员学历并不高,大部分只有初中学历。他们从视频网站上学习材料工艺知识和3D建模技术。他们生产的产品除了价格便宜外,服务好也是一大特色,客服几乎24小时在线,甚至可以7个小时就将打印出来的零件快递到2000公里外客户所处的城市。巨大的成本优势和服务优势使得很多企业将3D打印外包给了珠三角的3D打印行业,也为周边相关产业供应了快速、便宜的服务,让他们的研发速度更具优势。这种新型模式的诞生得益于快速的物流体系及我国巨大的移动互联网红利,就互联网共享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来说会让更多行业知识、技术门槛越来越低。甚至有人戏言如果所有的行业都不再论资排辈,80%的45岁以上年龄的人会瞬间失业。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一些新经济、新行业、新模式、新物种都可能正在酝酿中。共享经济还将促进更多平台生态,由其他行业从业者和第三方组成的更广泛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提供的辅助平台将生态圈迅速扩张。通过对传统产业链的解构与重构,消除供求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挤压出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并通过不断竞合与扩张,形成规模效应。平台上承载的是产业链生态圈,将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至企业所处的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城市规划向左还是向右?

近年来智慧城市概念已经少人提及,但这次疫情给不少城市管理者敲响了警钟。智慧城市可以将各种信息纳入监控和处理机制,将交通管理、物流供应链、应急灾备等领域全面数据化与流程化,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5G、区块链等技术,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模型与更为快捷的响应方式。

随着本次疫情防控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多,相信疫情过后中国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会更加前进一步,加大公共健康和城市治理的速度。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超大规模城市对病毒聚集的不利影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大型城市、特大城市的出现,大城市往往都是经济、文化中心,各类社会资源相对集中,但同时极易造成病源聚集。

超大规模城市集群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为了提升生产力而诞生。随着我们从工业时代转换到信息流和物流支撑的时代,人们通过远程办公软件不需要聚办公,教育资源下沉或线上功能的提升或许会使学区房失去意义,医疗资源的重新布局和转诊制度让人们不需要前往中心城市求医,庞大的物流体系和电商平台让小城镇和大城市的人们可以享受一样的价格和购物体验,人们也许不会再聚集在超大型城市当中,中心城市的意义或许将会降低。

因此,是在继续城镇化的同时加速智慧城市管理和制度的建设,还是思考探索超大规模城市之外的全新城市发展规划,是一个非常值得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在我们关注本次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时,也应该看到它同时为很多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实践机会。如一些无人物流配送装置在本次疫情中在多地得到了实践上路的机会。这为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加速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会带动人工智能在更多行业和领域的深入应用,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成为全球第一个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的国家,社会正在急速转型,生产方式正在重组。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或许会促进信息化的全面加速转型,而未来十年,正是这场革命的决定性时期。

华信研究院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密切关注本次疫情对信息化领域产生的影响,“推出了《基于疫情防控,分析提出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化态势及政策建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及发展态势研究》两篇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在当前全国上下展开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显身手,既让社会各界大开眼界,也引发信息化专业人士的深入思考:我国医疗卫生与信息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抓住疫情防控的契机,进一步推出相关政策措施,必将推动其赢得更好更快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同时,在疫情防控的前线,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人工智能基础算法、感知和认知技术正在赋能病毒检测、新药研发、疫情发现和筛查、辅助诊疗等各项工作之中,展现出惊人的力量。我们应该抓住时代机遇,总结成功经验,促进人工智能与医疗技术融合,形成合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最大效能。

今后,华信研究院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研究所还将持续研究、关注流行病防控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未来的趋势变化。

作者:石菲 来源:《中国信息化》杂志2020年第2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Copyright © 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