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搜索
搜索

宏观观点

资讯分类
/
/
/
2020年,中国企业的洗牌之年!未来中小企业怎么活下去?

2020年,中国企业的洗牌之年!未来中小企业怎么活下去?

  • 分类:近日焦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1-22 09:06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2020年,中国企业的洗牌之年!未来中小企业怎么活下去?

【概要描述】

  • 分类:近日焦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1-22 09:06
  • 访问量:
详情

2020年,中国企业的洗牌之年!未来中小企业怎么活下去?

 

从现在开始,未来5-10年,科技革命改变我们的速度将更快,力度将更猛!在这股潮流面前,任何想固守原有形态,抑或只想通过改头换面,投机取巧获得“新生”的举动,恐怕都将难以为继。

 

2020年,是中国企业洗牌之年!

的确,回望这过去的一年,很多明星级的公司都倒下了!

比如史玉柱背书、估值曾高达100亿元的团贷网;

比如王思聪加持、直播行业排前三名的熊猫直播;

比如号称要颠覆房产行业的黑马公司爱屋及乌!

比如20年的老牌培训机构——韦博英语。

这些明星企业的纷纷落幕,预示着一个时代谢幕了!

从1979到2019,这40年是一个大周期,也是中国经济的上半场。

如今上半场结束了,有2个重要标志:

首先,互联网的红利时代终结了!

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少200万,这是历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互联网从1998年到2019年,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大周期,流量主导一切的时代结束了!

其次,房地产的红利时代结束了!

直到现在,各方都已经明显感觉到这种拿地建房子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房企开始进入了“盘活存量”和“生活服务”的时代。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产开放商的破产数量已经高达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产企业倒地破产,创下历史记录。

房地产发展到今天,也是刚刚20年,基本上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大周期。

这两大行业周期的结束,让很多企业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我们再把1979——2019的这40年做一个拆分,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1979——1998,这20年是产生资本的阶段,谁先行一步谁就能创造财富。

这是一个物资贫乏的时代,社会急需大量商品去填充和流转。于是很多小商小贩就行动起来,从摆地摊、挑货郎开始去做生意。

这也是一个"资本"的产生阶段,要知道我们之前的社会是没有资产(资本)的,因为之前我们是没有私有制的,所有东西都是公家的,当一个物品没有明确产权的时候,就不能称之为商品,就更更称不上是“资本”了。

所以当时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社会产生“资本”,于是我们才有了私营企业,有了小商小贩,有了包干到户等等。如果从赚钱模式的角度,这个阶段赚钱主要靠胆识和机遇,别人还没行动你就行动,别人行动了你就更勤快,别人勤快了你就靠胆大,总之你先人一步,胆大敢往前冲就一定能挣到钱。

第二个阶段

1999——2009,这10年是资产升值的阶段,是靠资产创造财富;

从1999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两个"新资本”:互联网和房地产,这两个行业把中国发展的逻辑彻底升级了一把: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路径,改变了购物的路径,甚至改变了人们的行为路径,这时只靠勤劳已经没有用了,你得靠优化各种路径去赚钱,这就需要一定的眼光好卓识。

最重要的是,互联网本身根本不是靠生意赚钱,它赚的是“资本”升值的钱,很多互联网公司一直都在亏钱,但是创始人稍微变卖一点股份就能换很多钱。因此从2000——2010的这十年之间,赚钱的模式主要靠资产升值。

第三个阶段

2010——2019,这10年是资本运作的阶段,是靠炒作资本创造财富。

当“资产“飙升到一定程度,就要被“资本”利用,才能继续赚大钱,资本和资产的区别是:资产是固定的,资本是灵活的,它无孔不入,噬血成魔。

2010年以来,是中国“资本”大爆发的年代。你的“资产”只要被“资本”看上,它就会主动过来帮你运作,搭上了快车,你们的资产就会一路飙升……

尤其是2010——2016这五六年,很多年轻人只靠一个想法就能拿到几百万融资,然后获得几千万的估值,身价就是上千万,一夜之间就能超过传统企业家很多年的积累。从2000——2009年的这10年,房价飙升是因为资产升值的结果,可以说都是合理的。但是从2010到现在的继续飙升,就是资本炒作的结果,是不合理的。

纵观以上40年的原始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要想发财跟这个人的能力、学识、品行都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大家搭的都是时代的便车,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这个最大的红利,衍生除了这些财富,成全了这些人。也可以这样说:过去40年所有的成功,基本上都可以归功于时代的成功。

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不下去了。

资本的逐利是短暂的,他们吹大了泡沫后,泡沫终有一天会破灭的。“击鼓传花”这个游戏只能在野蛮发展的阶段才能一直玩下去,一旦经济进入平稳期,这个游戏一定玩不下去。所以很多上市公司也被打回了原形,这其中也包括很很多独角兽企业,估值也下降了。

空手套白狼的时代过去了。

再回顾一下这短短的40年的时间,我们先后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资产的产生——用劳动赚钱

2:资产的升值——购买资产赚钱

3:资产的运作——运作资产赚钱

4:资产的破灭——现金最值钱

那么,中国经济的下半场,都有哪些特点?

首先,如今的商业正在发生两最大变化:

1:产品越来越便宜,人却越来越贵;

2:资源越来越共享,人才却越来越稀缺。

这折射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趋势:人才资本正在崛起!

人力资本正在超越土地资本/技术资本/设备资本等等,成为第一生产力,当人才成为一个企业最关键的环节后,它的稀缺性将推动自己身价上涨,于是一部分利润也将从资本方转移到“人才”方。在下半场,社会结构将从“物质架构”向“知识架构”转变,未来我们已经不缺物质,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未来人们缺的是精神粮食,是知识型产品。

物质资源/硬件资源决定一切的时代正在转变。

未来最大的投资,就是对知识的投资,对自己头脑的投资。

一针见血:未来最贵的东西其实是“人”。

其次,未来商业的最重要的能力是——“圈人”。

未来的产品会越来越便宜,而人会越来越贵。当竞争绝对充分的时候,一切商品的利润都会无限接近于0,而人提供的服务会变的越来越无价。未来所有的物质产品,要么就是0利润,要么就是免费提供,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按需分配,我们一定能进入这个状态。那么商家靠什么赚钱的?靠提供的增值服务赚钱,背后的消费数据赚钱,当商家手里的用户到达一定程度就可以衍生各种利润。

举个例子:

美容产品的利润越来越小,但是美容的过程的利润越来越高;

汽车的利润越来越小,但汽车的后服务利润越来越高;

书本的利润越来越小,开始免费赠送,但是开读书会却越来越赚钱;

餐巾纸之前都是1块钱一包,现在都是扫码赠送,等等。

未来最核心的商业竞争力,不是你能生产出来什么,而是你能圈住多少人,你能服务多少人。

再次,“流量思维”已不再适用,未来比拼的是“流量思维”。未来的企业,营销变的越来越不重要,做好产品和服务才最重要。因为靠噱头吸引别人的,一定会昙花一现;靠施舍吸引别人的,一定会被背叛,谁要是再试图通过某种手段(比如补贴和炒作)来吸引用户,必然失败。

在这一轮大洗牌:我们中小企业怎么办?

过去中国的企业在做生产决策的时候,是从中国视野来看。一旦进入全球的合作,就越来越多地进入全球视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有先发优势、后发优势,但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全球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高端人才,仍然是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创新的资源、人才,美、日、欧是最多的。

中国的企业寻求同美、日、欧科学、创新、人才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使用投资、并购、跨国并购的方式,把研发中心、咨询中心、通信中心、人才中心设在美国、日本、欧洲。这样可以在科技创新、知识积累方面,了解到美、日、欧最先进的学校、人才、企业在想什么、做什么,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紧密地交流和合作。

在美、日建立起研发创新的机制以后,把国际上新的概念、实践、技术引进来,过去是引资本,现在是引技术。更重要的是引进制度和方法。

这是一种最好的“弯道超车”的途径。人类社会最前沿、最新式、最有活力的东西和中国现代产业结合,这种结合会带领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和企业进入到世界创新的前沿,并且形成先发优势、形成基础。可以吸引这个领域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团结全球最优秀的企业,把新产品做出来,销售到全球最需要的市场。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一大批跨国公司。

中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正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深度融入世界,中国的企业开始在多国建立研发中心、人才中心、设计中心,开始在多国建设自己的品牌专利和销售渠道,真正把张瑞敏讲的主流产品、主流品牌、主流渠道在全球市场建立起来。中国人全球化的综合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会有非常显著的提高。

如果遵循这个逻辑来做的话,这些企业至少要有相当规模。对中小型的民营企业来说,这个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对中小企业来讲,是可以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培养出巨无霸的,好比中国的阿里巴巴,美国的微软、Facebook,小企业把握住商机,是可以造就大企业的。

另外,舒马克讲的那句话“小的是美好的”,不一定非得把企业搞成巨无霸,也可以只做小企业。另一方面,小企业也可以在供应链、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大中小等方面形成产业链的合作模式。不一定非要谁都变成操盘者,可以变成供应链体系中间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是一个非常有活力、有弹性的体系,而且从结构来讲,它是非常灵活的组合方式,因为小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会被固化的。过去在传统的生产中间,要给德国奔驰提供一个零部件,奔驰走哪儿、你走哪儿。

在互联网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新时代,这些小企业,本身就有很强的创新精神,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而且它们本身就对新一轮全球化和新一轮的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碎片化的需求、个性化的需求、本地化的需求非常敏感。就算你是北京的一家小企业,但我的供给是要满足全球的碎片化需求、个性化需求和本地化需求,实际上是全球化的企业。用它的智能化、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构建成它的“小的是美好的”这么一个王国。

由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已经展现,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在敏锐把握趋势这一点上,其实与美国中小企业的起点是相同的。在这个时候,谁能抓住把握趋势,抓住机遇,谁就能够获得先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一句名言:“一切都是经济!蠢蛋!”我们不妨剔除其中的脏话,把这句话改一下:“一切都是趋势!”

1、趋势,趋势,趋势!这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每个人提出的挑战。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看看西方著名大企业失败的例子,其中有不少就是由于对趋势的把握出现失误造成的。以手机为例,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很多全球手机品牌,如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逐渐确立了其在全球手机行业的江湖地位。但时至今日,我们再看看世界手机市场,就可发现所有这些品牌都已日渐消亡。

就在十多年前,诺基亚几乎是世界手机领域的一个神话。诺基亚直板手机通话质量不错,电池待机时间很长,相较于智能机更经久耐用。诺基亚在每一个地方做得都很精致,但最后还是被淘汰了。诺基亚当时的口号是“做世界最好的手机”。“做最好的”——这曾经是企业经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相信在未来3000年里将依然如此。然而,在诺基亚身上发生的荒诞是:当它希望保持“最好的”地位时,面临它的命运则是三个字:被淘汰。

2、企业转型:哪些该创新?哪些该坚守?

如果还是以诺基亚手机为例,此时可能有两个硕大的问号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讲坚守,又讲创新,到底哪些该坚守?哪些该创新?诺基亚的“坚守”导致了其手机业务的全面崩溃,但也有更多的“创新”导致了其核心业务的流失。

第一、“工匠精神与创新是否矛盾?

怎么理解“工匠精神”?到日本、欧洲看百年老店,确实有“工匠精神”,在非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几代人一直专注做一样东西,做到精益求精,这就是坚守。

无论企业、个人,确实应该区分清楚,什么应该在坚守中创新,什么应该在创新中扬弃?什么叫坚守?比如做投资,所谓的坚守就是真正了解投资的窍门,这就可能需要在投资的行当连续工作15年,这是起码的条件。然后第二个条件,15年连续作业以后是开了窍呢,还是迟迟开不了窍?这就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我们下一阶段追求的是高品质。高品质就需要坚守、需要专注、需要工匠精神。对企业来讲,非常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只有员工做到精益求精,企业才能生产出好产品。创新和工匠精神是不矛盾的。企业生产创新和高水平的产品,需要坚守、专注和工匠精神,但也要适应变化,使整个机制保持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第二、中国制造业最大问题:大而不强,缺乏效率

制造业转型,各国都在做,背景大致相同,尤其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全世界都非常关注;德国提出“工业4.0”,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业从1949年到1978年,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有自己的手机、汽车、两弹一星,可以说形成了独立自主、不依靠外援,而且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化体系。

每一个行业都有共性技术和公共技术服务的机构,我们有242个科研院所,每个行业都有职业教育体系,商业技工、化工技工学校。问题是什么?所有工业部门的构建都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的,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构建的,因此是大而全,什么都有。

由于它没有市场机制、没有竞争的压力,因此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效率。它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不足,而计划和市场需求之间有的时候是脱节的。因此我们开始进入1979年改革开放这30多年,中国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计划经济的制造业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制造业。这时突然发现,哪家企业能活,不是政府决定的,而是市场决定的。市场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这一切是由订单说了算的。市场需要的是有竞争力的产品,竞争力既包括价格的竞争力,也包括质量的竞争力,更包括企业满足需求的能力。

3、制造业推向世界前沿,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从2015-2025年。

这10年要全面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素质。包括基本的材料、基本的工艺、基本的设备和基本的制造能力,全都要从基础开始,为全面提高素质奠定基础。

制造业分为传统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业,鼓励传统的制造业和新兴的数字革命深度融合,用智能化、数字化改变传统制造业的产供销,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是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既能提高研发能力、设计能力、资讯能力、人才能力,又能提高物流能力、商业流能力、资金流能力、人才流能力和信息流能力,也就是说用服务业的提升,即提高生产***和工业服务,以提升制造业。

这10年从国家来讲,开始使用我们现在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核心就是提高效率和生产力。这个时候从国家来讲,结构调整要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增强制造业的素质。

第二步就是2025-2035年。

这个目标就高了,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就要解决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品牌能力、渠道能力,也包括全球综合运作能力。

第三步就是2035-2049年。

就是未来35年末,中国制造业要成为先进制造行列的前端排头兵。第一个阶段是做大,第二个阶段是做强,第三个阶段是要走到世界制造业的前沿。

4、中国企业到底做何选择?战略是什么?

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的供应链开始在企业层面上构建出了一个企业和顾客之间、企业和物流配送部门或者第三方物流之间非常成熟完善的线下体系。

中国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市场需求应该很大。虽然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我们相当多的工厂智能化程度是不高的,造万吨轮船是用焊***一块一块焊的,而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造船,看不到一个焊工,他们是用智能化控制的生产线来控制的,然后组装装配。中国制造和美国、日本、欧洲至少应该有50年的差距。德国已经4.0,我们现在有的地方才2.0。对中国来说,未来几年不但要和工业4.0对接,而且还要同时追赶3.0甚至2.0的步伐。

中国有的地方还只停留在2.0或者1.5的水平上。但中国还是可以学习先进的理念、管理、技能,来缩小差距。这涉及中国的企业怎么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的流程和生产方式,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但仅仅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是不够的,还有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包括新工艺。“中国制造2025”是全面的提升,不仅仅是智能化这一个方向!(作者:彭小东导师  来源:世界经理人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Copyright © 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