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搜索
搜索

宏观观点

资讯分类
/
/
/
数字化转型之外的话题

数字化转型之外的话题

  • 分类:近日焦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9-12 07:47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数字化转型之外的话题

【概要描述】

  • 分类:近日焦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9-12 07:47
  • 访问量:
详情

数字化转型之外的话题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

意义很大的事情,开始的时候往往不起眼。伟大的创新,几乎从来不会出现在聚光灯下。我有时在想:当人们把计算机与显示器连接的时候,可能决策它只是个自然而然的做法,未必想到它带动了CAD、CAE等技术的发展。

人们渴望自己有远见、后悔自己没有远见。然而,想得过多也不行。

有个乞丐捡到一个鸡蛋。他高兴地对老婆说:我们可以借别人的母鸡,把这个蛋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后生蛋,再孵成小鸡;鸡多了以后可以卖掉一部分并买头母牛,让母牛生小牛;牛多了以后可以卖牛买地。我们就会逐渐变成财主,我还可以房娶姨太太。他老婆一听,就把鸡蛋摔了,乞丐的梦想也就破灭了。

最近几年,听很多专家院士做报告的时候,我就经常想到这个故事。他们经常把一件小事夸张得很大,最后很可能只是黄粱一梦。我在读书时,经常会强调间接作用、未来的价值。现在想来,就像这位乞丐编故事。然而,在企业里做事正好相反,往往只关注眼前的、看得见的价值,很少去考虑间接、长远的价值。这样,也失去了很多重要的机会。人们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随着岗位的变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过去的一件事经常引发我的思考。

20年前,有同事说:计算某个工艺参数很麻烦。要不断地修改参数,还要做多次线性回归,算一套数据要用一周的时间。于是,我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开发了一款软件,把这些步骤串起来、一键式完成计算。按当时的认知,这个软件只是节约了一点时间,价值和效益微乎其微。但是,这个软件后来却多次发挥作用,纠正过一些错误做法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提这件事的目的,是想反思一下:当初开发软件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些用途和价值?这件事能给今后的工作什么启发?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是:

提高劳动效率的工作、工具的开发,都是有很必要做的工作。

这件事后来的成功是偶然性。所谓的反思,就是当时忽视了一种机制:劳动效率提高后,过去不做的事情可能就会有人做了。而人们用工具做事的时候,就可能发现新的机会。这些机会,很可能是制造、发明工具的人想不到的。

电子支付推广以后,人们出门不带钱了;人们不带钱了,小偷就偷不到东西;于是,街面上的小偷就逐渐消失了。网约车出现以后,黑车司机发现做网约车司机更赚钱。于是,黑车也逐步消失了。这些变化,应该是发明智能手机时想不到的。

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意味着我们想不到、想不清楚。创新者必须接受这个现实。我们应该接受不确定性,不是过度追求确定性,但要设法增加成功的机会。机会多了,成功的项目也就多了。

我们设想:如果企业把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作为重要的目标,人们往往就会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工具。这样的工作做多了,偶然发生的机会就会多;创新成功的概率高了,技术就会不断向前发展。

从人类发展历史上看,人类的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工具的进步。

20多年前,宝钢老领导黎明先生把“减员增效”作为工作的战略任务。尽管宝钢的劳动效率比兄弟单位高很多,他还是要求不断减员。黎明先生还有个观点:管理部门事情多了,就不会给别人找事、给别人添麻烦、降低劳动效率。当时在分厂的级别,一般一个分厂只设一个厂长、没有副手,也没有专职的书记。那一段时间,是宝钢发展最快的时期。

不追求效率的企业,随机的机会就少。所以,在人浮于事的单位里,是难以有创新的。民企的机制往往更适合创新,就在于此。

企业要推进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和质量、更低的成本和浪费。这些追求,最终会变成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和价值来源。在一个没有进取心的地方,数字化转型是搞不好的。所谓“一把手工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创造好的文化和环境。这时,数字化转型很可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郭朝晖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Copyright © 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