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搜索
搜索

宏观观点

资讯分类
/
/
/
中国制造业还能靠谁?探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秘密

中国制造业还能靠谁?探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秘密

  • 分类:近日焦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9-09 08:41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中国制造业还能靠谁?探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秘密

【概要描述】

  • 分类:近日焦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9-09 08:41
  • 访问量:
详情

中国制造业还能靠谁?探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秘密

 

制造业不比以往,过去几万块就能开工办厂,现在动辄上千万。门槛高,总要有钱人来做。问题是,人家愿意吗?富一代被骂成资本家,人人喊打,心灰意懒。富二代含着金汤匙长大,嫌弃制造业傻大黑粗,没耐心做。

  

涓滴汇成细流,细流汇成江河。

  前日,任正非的一篇内部文章传出,“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当真把寒意传遍了市场内外。昨日,沪深两市超过4400只个股下跌,消费电子、半导体板块领跌。

  不是任老爷子一字千钧,而是大家心中本来就凉着一半,经不起秋风再吹。

  今年上半年,就曾有一位工厂主对着我们剖析现状,这样说道:

  制造业不比以往,过去几万块就能开工办厂,现在动辄上千万。门槛高,总要有钱人来做。问题是,人家愿意吗?富一代被骂成资本家,人人喊打,心灰意懒。富二代含着金汤匙长大,嫌弃制造业傻大黑粗,没耐心做。

  那么,未来中国制造业还能靠谁?

  听到最后这一问,再想想疫情与经济,小巴无言以对。此后,每去一家企业,我们都会问几个关于前景和信心的问题。不为写稿,只盼他们的答案,能替我们回答当初那一问。

  下半年起,我们走访了一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少有些令人意外的是,他们普遍抱有坚定的乐观,不是那种面对困境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是实实在在的乐观。

  在寒气传遍市场之时,我想我们也应该把这份乐观传递给每个人。

  调研启程前,正值乔羽老先生辞世,从那时起,便有“一条大河”的意象在小巴心中流淌。就让我们以这条大河来讲述绝技汇聚的故事——始于涓滴,汇聚细流,终成江河。

  一、涓滴

  1986年,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发现,德国强悍的出口贸易并非归功于那些大公司,而是得益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被西蒙称为“隐形冠军”。

  在中国同样如此,中小企业贡献了“五六七八九”(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中国经济的涓滴之水。

  其中佼佼者,当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由各级工信部门评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前三批共计4762家,第四批在今年8月中旬公示,又有4357家。

  所谓“专”,就是专业化发展;所谓“精”,就是精细化管理;所谓“特”,就是独特优势;所谓“新”,就是创新能力。90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就是中国的(准)隐形冠军。

  这些企业如何看待未来呢?根据我们的走访感受,他们的普遍心态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可为之事,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1.用科技实现替代

  这是最常见的。过去一些工业产品的核心原材料、零部件由国外厂商垄断,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卡脖子”,经过无数“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努力,终于实现进口替代,甚至挤出了外企。

  例如,一些超大型的工程机械,需要大扭矩行走减速机,此前,全球只有一家德国厂商生产。但是德国产品价格极高,交货周期长达8个月,把工程领域的“中国速度”硬生生拖成“德国速度”。

  湖南省科技厅将此列为科技重大专项,最终由株洲齿轮“揭榜挂帅”,攻克难题,生产出了国内首台(套)2000千牛米行走减速机。

  又如,生产液晶面板所需的ITO靶材,被《科技日报》列为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我国年消耗量上千吨,却有一半左右依赖进口,越是高端产品越需要进口靶材。

  2019年以来,火炬安泰的靶材逐步进入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中电熊猫四大面板厂家并实现量产。在京东方位于重庆的一家工厂,甚至全面取代了日本进口靶材。

  株洲齿轮主营动力传动系统总成,火炬安泰专攻靶材,都不是直面消费者的产品,自然也不被公众熟知。

  但汽车产业、液晶面板产业,都是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市场。它们一旦被下游厂商认可“质量等同于进口产品”,接着就是迅速替代,业绩翻番。

  蛋糕无限大,只看你有没有本事吃下。

  2.用科技节能环保

  自国家领导人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环保与节能成为了新的风向。而今年夏天的极端高温与缺电限电,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节能环保的紧迫。

  如何实现?不是靠去工业化,而是靠更先进的工业化。

  例如,很多企事业单位都要配备数据中心(机房),这是一个耗能大户。据测算,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约等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占当年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7%。

  国家在2017年发布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2021年发布了《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很多自建的小机房,在能效方面都不达标。

  一家名为德塔森特的“小巨人”企业,瞄准这一市场,推出了微型数据机房一体机。比家用冰箱略大(可以扩展为二联机乃至十联机),内置空调、UPS、防火设备,PUE值(电力使用效率)≤1.2,比传统机房节能50%,节省空间60%以上。

  这家企业伴随数据中心国家标准而生,至今不过五年,产品已迭代8次,但市场推广只能说刚刚起步。2018年销售额几千万元,2019年破亿,2020年两亿多,2021年三亿多。

  还有多少高能耗机房有待改造?这又是一个不可限量的市场。

  推而广之,还有多少生产、生活场景,有待更高效、更低碳、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3.用科技保障安全

  与节能环保类似,生产场景也需要更安全的改造方案。

  几年前的纪录片《美国工厂》里,美国工人就曾吐槽中国工厂存在许多不规范、不安全的生产操作。言外之意,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来源于此。

  想想那些断指的工人、那些罹患矽肺病的工人,我们确实很难开口反驳。

  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从高端到低端,有着最为丰富的工业场景。种种生产流程,都值得改造一遍。

  “小巨人”企业纬诚科技就在做其中一件事。他们为车间里的机械设备提供安全围栏,在物理网格的基础上增加人脸识别,安全帽、手套、口罩识别和安全光栅等装置,保护设备与操作人员。

  目前,我们主要走访了以上三类企业,但理论上并不止这三类。至少还应该有“用科技实现从无到有、从0到1”“用科技卡对手的脖子”等等。也许是我们没看到,也许它们还在未来。

  总之,不必计较于低端产业流向东南亚,向上看,有太多值得做的事。

  二、细流

  很多专精特新“小巨人”,都依托于当地的产业集群,又带动着当地的产业集群。例如宁波有数家生产模具的小巨人,株洲有数家轨道交通相关的小巨人,珠三角有数家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小巨人。

  一涓一滴,汇成细流。

  和企业一样,这些城市也是参差多态,以各不相同的面貌展现出整体的韧性。我们试举几例:

  1.合肥模式

  2008年合肥投资引进京东方,2016年出资组建长鑫存储,2020年押注蔚来。三次“豪赌”的成功,除了在本地培育起“芯屏汽合”产业集群,也让合肥收获了“最牛风投城市”的名号。

  政府与国资积极参与产业投资,因此被称为“合肥模式”——这并不是“赌”,项目的筛选、尽调、评审,都遵循严格的流程。

  如今,这一模式不只针对大型企业招商引资,也应用到了中小企业培育上。

  根据安徽省经信厅的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安徽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已累计完成募资122.12亿元,投资项目226个,带动了一批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今年6月,安徽省投资集团、安徽叉车集团共同组建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注册规模100亿元,其中包含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二期。还有天使基金群,秉承“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原则。

  《合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培育行动计划》也提到:加强培优基金等各类政府投资基金对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力度。

  合肥曾提出,2022年力争新增50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随着工信部第四批名单在8月公示,合肥新增了79家“小巨人”,超额完成目标。

  合肥模式,特点是政府亲自下场,人工催熟。作为后来者,想要迎头赶上,或许只能激进一些。无论你是否赞同这种模式,都不得不承认,迄今为止合肥做得相当成功。

  2.宁波模式

  相比合肥,宁波模式显得无为而治。本地经商文化浓厚,民营企业一茬一茬往外冒,政府也不必费心播种施肥,持续改善生长环境就好。

  宁波的营商环境,确实好到令人惊叹。宁波市经信局中小企业处的公务人员,甚至不愿称自己为“主管部门”,而习惯自称“服务部门”。

  我们曾写过一篇讲述南北差异的文章,当时有一位从山东来到宁波的财务留言,分享自己的经历:

  此次调研,我们又听到了类似的话。纬诚科技董事长闻丽君对我们说:在高新区拿了25亩地,都没请政府的人吃过一顿饭。

  说到这里她甚至有些惭愧,觉得自己和政府的交往实在太少了。

  但宁波的“不打扰”并不意味着毫无存在感,他们会为企业组织游学、交流、资源对接,也会在企业忘领奖金、补贴的时候打来电话提醒。

  这样的营商环境着实“宠坏”了宁波的企业家。一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老板对我们讲,曾有一个北方城市的官员来他们企业招商引资,言语之间颇为傲慢,企业家直接怼了回去:你是来招商的还是来搞事的?

  宁波如今共有国家级“小巨人”283家,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全国第四。

  3.株洲模式

  在专精特新企业调研过程中,我们特意选择了一座三四线城市——湖南株洲。

  其实小城才是更适合中小企业生长的土壤,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都更低廉。赫尔曼·西蒙曾统计,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多数在小城镇。

  株洲同样不容小觑。工信部迄今公布了三批共1984家重点“小巨人”(比国家级“小巨人”更稀有),株洲上榜25家。按照每1000亿GDP对应的重点“小巨人”数量计算,株洲的单位密度是全国第一。

  这里的政府没什么钱,无法像合肥那样乾坤一掷。

  这里的经商文化也比不上宁波,没有不断涌现的创业企业。

  但株洲仍然有自己的优势——这里是我国在“一五”“二五”期间布局的八大工业基地之一,有许多老牌国企,例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株洲冶炼集团。

  围绕在这些国企周围的民营企业,以及从这些国企里走出来创业的人才,就是株洲的宝贵财富。

  而株洲市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发挥好这笔财富。

  虽然没有像宁波那样形成完善的常态化的服务机制,但株洲通过专事专办的方式,尽可能让企业感受到营商便利。例如市委、区委一把手定期组织“政企早餐会”,与企业家共进早餐,有什么难题(往往因跨部门而难有一人拍板)当场提出,当场安排解决。

  许多株洲中小企业,就这样带着行业积淀从国企走出来,而后成为国家级“小巨人”。

  以上的城市模式,只是列举,而非穷举。还有很多城市我们尚未调研,尤其是北方城市。例如北京,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8%,同时提出“减量发展”,这样一座城市却有四批近600家“小巨人”企业。这是什么模式?仍待我们探寻。

  三、绝技

  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

  1.红外探测器

  位于武汉光谷的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是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之一。疫情防控期间,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在高铁站、机场、商场、写字楼等地广泛应用,这种不需要接触、通过测量目标表面所辐射的红外能量就能确定表面温度的探测技术,是高芯科技攻关的方向。

  红外探测器是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也是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补短板”“填空白”的核心器件产品。多年来,高芯科技瞄准这一细分赛道,坚持将年销售收入比重的8%左右作为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超过20%。如今,高芯科技自主搭建的3条红外探测器生产线,已实现红外产业最核心器件——制冷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及其组件的全系列量产和稳定交付。

  高芯科技总经理高健飞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此次入选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次证明高芯科技在经济效益、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等多个专项指标上取得了阶段性成绩。“这是对我们专注开发红外产业核心部件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我们解决了红外产业关键核心元器件‘卡脖子’难题的极大认可。未来,公司还将持续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以技术优势争取更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2.柴油机

  与高芯科技一样,位于青岛市平度经济开发区的青岛淄柴博洋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具有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等特点。从这里生产出的柴油机,可用于2万吨左右的大型集装箱船舶,还可广泛用于内河、近海及远洋船舶动力的主、辅机,船用、陆用发电机组及其他动力装置的原动机。

  “自创立开始,我们就瞄准了为船舶提供中速大功率发动机这一目标,专注于中高端船机市场,开展生产与创新工作。”淄柴博洋总经理赵书健告诉记者,在引进、消化、吸收中,企业对重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彻底解决了船用中速柴油机曲轴国产化过程中精磨主轴颈变形、淬火变形及轴颈抛光等诸多技术难题,为加快自主研发生产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夯实了基础。截至2020年底,公司共持有6件发明专利和27件实用新型专利,公司产品在2020年船用中速柴油机市场占有率为20.8%,在国内细分市场船用中速柴油机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

  3.软体机器人

  再来看一家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公司——成立5年来,研发投入近9000万元,远超收入总和;200多名员工中仅有5名销售人员,绝大多数为研发人员;企业获得专利100余项……通过这组数据不难看出,这是一家非常注重创新的公司。专精特新的发展定位为公司带来了好的发展局面:创立于2016年的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基于软体机器人技术的柔性夹爪,仅仅5年,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就稳居第一,产品远销23个国家。

  公司总经理高少龙表示,企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此,企业花了2年时间研发柔性夹爪产品,这期间没有任何收入来源。2018年,填补市场空白的柔性夹爪产品终于研发成功,一经推出就因可以解决不同尺寸、形状以及易损工件的抓取等工业界难题,在生鲜、食品等行业颇受欢迎。

  采访一家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个感受尤为明显: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数据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7%,平均研发人员占企业全部职工的比重约为25%,平均拥有有效专利逾50项。在“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的浙江,2019年初至2020年底期间,全省470家“小巨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平均达4.9%,有效发明专利累计6460个、获得企业质量体系认证1299个、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183个,户均分别达13.74个、2.76个、2.52个。

  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中小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才能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四、现状

  目前已培育三批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发展,工信部建立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领航企业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近日,工信部公布第三批29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至此,全国“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4762家。加上此前三批获批的4700多家,二者合计已经超过9000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新公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东、中、西部分别有1773家、746家、411家,占比分别为61%、25%、14%,与全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

  从细分行业分布看,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出“6789”的特点:超六成属于工业“四基”(指工业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份细分市场首位,九成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据了解,作为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小巨人”企业评选要经过3项分类指标、6项必备指标等评价要求,包括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济效益、经营管理以及聚焦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方面,可以说是层层精选、优中选优。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小巨人”企业具有3类“专家”特征。一是深刻理解用户需求的行业“专家”,“小巨人”企业以高质量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有1/5的“小巨人”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二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配套“专家”,在中国的上天、入海、探月、高铁等大国工程中,都能找到“小巨人”企业的产品,大多数企业都在为龙头骨干企业配套。三是“小巨人”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是不断迭代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专家”。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我国虽然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包括基础装备和核心技术能力不足、产业链上“断点”“堵点”较多、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技术、从科技到产业的创新内循环机制不畅等问题。对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其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其主导产品通常都有“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作用,在国内细分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可以强链、铸链,为国内产业链逐步融入全球创新链,赢得更大主动权。从工信部公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看,它们已成为保持制造业基本稳定以及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的重要发力点,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持续性创新投入力度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产业链技术上的“断点”问题,最终目的是解决“卡脖子”难题。国家要有强大的链头企业,链条上也要有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卡位,链头和链身缺一不可。

  近年来,中小企业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克服了各种冲击,取得可喜成绩,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全局做出重要贡献。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一级巡视员叶定达表示,这些“小巨人”企业为中小企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树立了榜样。

  尾声

  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制造工厂,从“零基础”攻关到助力大国智造,在中国,一批中小企业勇立潮头大胆创新,走上了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

  “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在各自产品领域逐渐形成优势和规模,能够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可以说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优秀代表。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全国“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4762家。

  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近年来,中国培育了一大批专特精新中小企业,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成为未来推动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中国就是这条大河。

  它由涓滴组成,由细流汇聚,看似世间至柔,却是最抗冲击。你永远可以相信它。

  因为有那么多冒险者、实干家,不管身处何种环境,总会努力做好自己手上的事。

  有那么多的城市,各逞雄才,努力向上。

  有那么多的产业值得去做,有那么多的产业仍有人愿意做。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一条大河波浪宽”,会一直传唱下去。

  来源:吴晓波频道,人民网,中国新闻网

相关链接:高质量发展系列报告  专精特新:补齐产业政策的拼图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Copyright © 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