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宏观观点
嘉宾
许召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康萌越 赛迪研究院规划所产业基础研究室副主任
应晓妮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 赵姗
打造更多“隐形冠军” 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标志
中国经济时报:打造更多“隐形冠军”企业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许召元:“隐形冠军”是高端、专业化发展中小企业的典型代表。“隐形冠军”概念提出者、德国著名管理学者赫尔曼·西蒙教授认为,“隐形冠军”是指业内排名世界市场前三、年收入少于50亿美元、公众知名度较低、近乎隐形的企业。实际上,绝大多数“隐形冠军”企业都非常专业化、坚守主业,且极具“工匠精神”,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符合“隐形冠军”的主要特征。
第一,“隐形冠军”企业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主体。在工业化高度发展、各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时代,关键核心技术往往并不掌握在终端的系统集成商手中,而是掌握在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环节中。赫尔曼·西蒙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共有30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以从事产业链上游的基础材料、核心部件等研发制造为主,对行业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及部件等拥有重要的掌控能力。
第二,“隐形冠军”企业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体。赫尔曼·西蒙研究发现,德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真正基石不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大企业,而是那些在各自所在的细分市场默默耕耘并且成为全球行业领袖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遥遥领先于同行,其人均拥有专利数甚至远远超过某些世界500强企业。因此,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和“高精尖特”企业一起,构成了一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第三,“隐形冠军”企业是提升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提高附加值的主体。经济发展的最终表现之一是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劳动报酬或者说工资是居民收入的最主要部分。要想实现共同富裕,除优化收入分配的环节外,最重要的是要做大“蛋糕”,让所有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都能达到较高水平,这就需要制造业能够有高的价值创造能力,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提供较高工资水准的能力。“隐形冠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来源于技术、质量等要素,并不是靠低工资获得竞争优势,“隐形冠军”企业站在了各细分行业的价值链顶端,创造了最大价值。因此,“隐形冠军”企业的发展,具有带动制造业、为更多产业提供更高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
康萌越:第一,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制造强国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拥有一批实力强劲的“隐形冠军”企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时打造更多“隐形冠军”企业,既是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将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这是应对当前百年变局的迫切需要。“隐形冠军”企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在细分领域长期深耕、持续钻研,是专业领域的行业龙头,拥有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产品,具备产品定义和行业引领能力。在我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过程中,就需要这种“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以及具备这种精神的“隐形冠军”企业。可以说,培育“隐形冠军”企业是我国提升产业发展主动性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百年变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应晓妮:一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冲击,使得制造业企业对国产替代的需求空前上涨。打造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减少对进口关键零部件的依赖,提高供应链韧性,是稳住经济增长的必然举措。
二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隐形冠军”企业是每个细分领域的翘楚,许多领域的技术创新、升级迭代以及标准制定,背后都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企业。培育“隐形冠军”企业,对于突破技术瓶颈,在国际通行标准制定上掌握更多话语权,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当前,技改投资对制造业投资的拉动作用持续加强。在数字经济战略和“双碳”目标推动下,制造业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后,对高精度、高性能、高标准零部件的需求势必会提升,这些新的需求都需要更多的“隐形冠军”企业提供相应的产品加以满足。
中国“隐形冠军”企业拥有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国经济时报: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隐形冠军”企业具备哪些优势或特质?
许召元:赫尔曼·西蒙首次从核心能力、内部能力、外部机会三个层面构建了“隐形冠军”竞争优势模型,并发现拥有远大目标的领导力、高绩效的员工、专注细分市场、贴近客户、全球化导向等是“隐形冠军”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领导地位的关键特质。
中国“隐形冠军”企业,或者说中国企业在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方面拥有以下多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贴近客户”优势。我国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大国,为各领域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很多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完善都离不开“干中学”效应,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有利于企业不断积累、优化技术路线,有利于企业分摊研发成本,有利于企业形成独特的工艺和技术等竞争优势。
其次,我国高度融入全球经济带来的全球化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形成了高效便捷的参与国际分工的物流、信息和商业布局体系,无论是我国的国际电子商务,还是遍布全球的商务从业人员,都可以使我国企业能够及时、便捷地获取全球市场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本行业的全球发展动态,这无疑有利于引导企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最后,我国拥有高素质劳动力优势。虽然近年来不少企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问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责任心强等优势仍然非常明显,这构成了我国中小企业持续提升竞争力的人才优势。
康萌越:一是规模总量较大。由于中国整体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我国“隐形冠军”企业的营业额、员工规模高于德国企业。根据西蒙顾和管理咨询公司研究,我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平均年营业额在13亿美元左右,而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平均年营业额约为4.7亿美元。从员工数量来看,中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平均人数约为8000人,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平均人数约为2000人。
二是发展速度较快。得益于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我国“隐形冠军”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过去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根据我们对201家中国单项冠军上市公司的分析,2014-2019年,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上市企业营业额增长99.5%,年均增长14.8%,特里尔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分析了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690家“隐形冠军”企业,同时间段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营业额增长了20.8%,年均增长3.9%。
应晓妮:一是政策红利逐渐释放。近年来,为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我国对“隐形冠军”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无论是中央政府层面还是各地方政府层面都出台了众多资金、人才、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支持“隐形冠军”企业发展。
二是中小微企业体量大,有潜力的企业多。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4400万家,数量在全世界来看相当庞大。这些中小企业分布在产业链各个细分领域的各个环节中,构成了支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如此庞大规模的中小企业为“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我国“隐形冠军”企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中国“隐形冠军”企业面临哪些挑战?
许召元:一是发展速度放缓带来的竞争压力。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显著放缓,不少制造业领域都出现了产量达峰甚至有所减少的新情况,缓慢增长的市场导致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并压低了包括“隐形冠军”企业在内的盈利能力,影响了持续发展。
二是我国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带来的挑战。绝大多数“隐形冠军”企业都高度依赖于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而这往往来源于大量的研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积累。我国对企业专利权的保护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企业间人员流动的约束不够强,往往出现“隐形冠军”企业技术核心人才流失带来技术和商业秘密泄露的情况,对企业效益和投入积极性产生了较大冲击。
三是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的挑战依然存在。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总体丰富,素质整体水平高,而且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等一系列政策,但总体看,制造业收入水平低、工作岗位枯燥、对人才吸引力较低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改变,“隐形冠军”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仍面临不小的困难。
康萌越:一是全球化水平有待提升。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企业更多立足于本土市场进行发展,还未到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在全球化经营方面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差距较大。
二是缺乏一批“百年老店”。我国工业化起步晚,多数企业成立于改革开放以后,而德国早在19世纪中期便进入了电气时代,工业化历程已超过150年,孕育出了一大批“百年老店”,这使得我国“隐形冠军”企业与德国企业相比明显“年轻”。
应晓妮:一是专注度不够。德国的许多“隐形冠军”企业都是专注于一个很小的细分领域做上一百年、两百年,最终能达到对所处领域产品80%乃至90%以上的“垄断”,牢牢占据着全球市场份额。未来,我国需要更多的企业家扎根一个领域,做实、做深。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外迁风险。今年5月份,美国正式宣布了“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6月11日,美国又宣布对泰国等四国光伏电池组件提供为期两年的关税豁免。一系列政策举措都体现其将产业链、供应链从中国向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转移的长期战略意图。产业链格局一旦重构,对我国制造企业的出口订单必然产生较大影响,如果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持续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外迁力度,“隐形冠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份额将会受到不小冲击。
三是向数字化转型面临较大挑战。未来工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不可逆,“隐形冠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也脱离不了行业背景的限制。当前,很多处于传统行业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在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阻力。从主观上来看,企业家对数字技术的理解认知、数字化管理能力等都需要加强;从客观上看,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仍需要完善。
今日的“专精特新”,明日的“隐形冠军”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更多中小企业担当细分领域研发创新的重要力量,从而成长为“隐形冠军”企业,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许召元:当前,各地在“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等企业的培育上已经探索了不少好的经验,不少地方形成了本地“专精特新”重点企业的培育库,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扶持,总结各地方的典型经验和我国工业发展总体特征,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导和优化市场组织结构,促进行业良性竞争,提高盈利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在很多行业都存在进入门槛低、质量标准不高、监督检查不够严格等问题,直接导致业内企业数量过多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当前,我国市场规模增长放缓,一些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需要主动引导部分低效率企业有序退出市场,从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二是持续增强和培育发挥企业家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塑造坚守实业的工业文化。制造业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而制造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才。要定期了解企业家和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关切,提高企业家和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收入水平,引导企业戒除浮躁和急功近利,形成浓厚的从事基础产业技术研究的能力、环境和氛围,增强发展实业的信心。
三是进一步完善形成高水平国内统一大市场,特别是形成“优质优价”的价格和价值体系,引导更多企业迈向中高端。我国短缺时代已经过去,过于强调“价廉物美”不利于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尤其是要持续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在最终商品市场上用“良币驱逐劣币”,用更大的中高端市场规模扩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空间。
康萌越:一是把“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专精特新”企业联合其上下游企业围绕国家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以及各类揭榜挂帅、赛马项目。对“专精特新”的科技创新成果,编制成果转化目录,通过重大工程项目招标、重大技术采购等方式,支持企业成果落地转化。
二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建链组群,营造产业融通发展生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及各类相关服务机构建立若干产业链联盟或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群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定向委托订单、联合研发等形式,解决链中堵点、断点问题,联合推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
三是出台支持“隐形冠军”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提升核心竞争力。设立“隐形冠军”企业上市“直通车”制度,支持金融机构量身定做“隐形冠军贷”系列产品。采取产品和专利、标准“并行出海”方式,优先支持“隐形冠军”企业利用“一带一路”、RCEP等多边机制进行全球化布局。
四是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品牌赋能行动,扩大企业国际知名度。对标世界“隐形冠军”企业,定期由相关部门组织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管理诊断,及时掌握其创新、投资、全球化、经营等情况,并为企业发展及时提出针对性建议。引导广大“专精特新”企业在企业文化、品牌打造时,注重树立“百年意识”,科学合理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从存续百年的角度不断完善企业治理模式,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应晓妮: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国产替代。在智能制造、智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现代农业机械、海洋大科学装置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对上游关键零部件采购的国产布局力度,提高关键材料自给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是鼓励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在初期多是依靠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持续给予订单而发展起来的,发挥产业链、创新链“链主”企业的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共生发展非常关键。要鼓励“链主”企业通过发展产业技术联盟、联合战略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上下游创新资源,探索发展供应链金融等创新金融模式。鼓励金融机构依托“链主”企业,积极开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保理、国际国内信用证等形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三是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产业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加大对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推广和重大装备应用的政策性贷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力度,优先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困难行业中的民营企业,针对中小微企业增加专项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发展政策性融资担保,创新“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共担风险的合作模式,探索应收账款质押、产业链核心企业担保、知识产权质押、固定资产抵押、存单质押等多种方式的组合担保,继续降低各类企业融资担保费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Copyright © 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