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搜索
搜索

宏观观点

资讯分类
/
/
/
一文看懂不同类型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文看懂不同类型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及作用

  • 分类:近日焦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5-18 07:56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一文看懂不同类型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及作用

【概要描述】

  • 分类:近日焦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5-18 07:56
  • 访问量:
详情

一文看懂不同类型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及作用

 

当前,中国进入了以壮大发展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统领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竞争力所在,更是打造中国商业版图和产业版图必备强大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是构成产业链供应链的“螺丝”和“铆钉”,不同类型的企业构成了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的各个支点。只有充分发挥支点的力量,才能建成拥有强大自主可控能力的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企业发展“向上”,产业链供应链才能突破“向上”。  

根据不同出资主体及企业规模的区分,本文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及外资企业,分别探讨不同类型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及作用,旨在从微观视角进一步探究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以切实推动相关措施的深耕细作和落地实施。

重在担当:国有企业的定位与多重角色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从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物资保供、民生改善等方面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然离不开国有企业的强有力支撑。

1.链主与链长的担当

(1)链主与链长作用不同  

链主是指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优势地位,对整个链条或者链条上大部分企业的资源配置具有较强直接或间接影响力的企业。

链主的共同特点是:该企业在生产要素投入及产出、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均有突出的综合竞争力。在众多产业中,主要通过产品市场占有率来辨识链主。

例如,汽车产业中的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东风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中的比亚迪,电池产业中的宁德时代,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中的华为等,都是各大类产业及细分赛道的链主。 链主也可以是多个企业,在链主构筑的生态圈里,除了能够影响带动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其优势地位还体现在对供应商、分销商具有一定的控制力,通过采购数量及价格、对下游销售渠道的授权、品牌使用权等复杂多样的规则对其他企业施加影响。  此外,盈利能力也是评价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链主的重要指标,即链主强调经济效益的实现,无论是品牌建设还是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的强弱不仅代表着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发展潜力的体现。

持续增长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不断提升的股东回报率等指标,都是衡量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链主只有提升经营绩效,才能带动链条上相关企业的良性发展。  

与链主不同的是,链长更强调奉献精神。

在现代产业链的共生群落中,链长相当于“头雁”,是起领飞作用的,对其他企业不是支配控制关系,而是提供联结条件或者技术支撑,组织协同攻关和共性技术研发,作为队长带队一起奋进。在产业链中,链长更多的是奉献而非索取。

在中国特色现代产业链体系中,大型央企是国家级产业布局的链长。央企以全局性、系统性思维起到定位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地方层面中,往往以地方龙头企业为链长,通过发挥其综合协调作用,培养、带动其他企业成为链主,并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从而与国家级产业集群相衔接,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2)国有企业是责无旁贷的链长  

国有企业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位于基础性地位;在部分关乎国家安全的行业领域中承担着主导性和支撑性作用;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性突破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

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脊梁,承担着中国经济建设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永远是国有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是驱动国有企业这台发动机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动力。

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需要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作用,撑起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设的重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使其成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体系建设中当之无愧、统揽全局的链长。链长要为全链谋篇布局,带动链条上的企业共同发展。  

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国有企业整体上在技术、资源和人才等方面拥有超强实力,具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其成为链长的必要条件。  

第一,从生产资料“硬实力”来看,大型国有企业往往拥有工业基础强、生产线布局完善、技术成熟等优势。这一优势能确保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特别是在危机突发等特殊时刻,“开足马力”生产、保证物资供应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神圣使命。

第二,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贡献者和组织者。在研发能力上,其能够调动多方研发力量,在实现技术攻关和各类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有保障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的能力。

第三,在公司治理、企业文化构建及营销网络培育等“软实力”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具有起点高、更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能够通过规模优势影响和带动链条上的企业共同营造更为先进、规范的产业链生态。

第四,拥有一批专业起点高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这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优势资源之一。优秀企业家是成功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带头人的领导作用。品行端正、懂管理、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可以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管理者,成就一个好企业。

成功的企业更离不开全体产业技术工人的努力。掌握过硬的技能、具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踏踏实实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更是一个企业生机和活力的动力之源。

2.中央企业是科技攻关的“策源地”和“排头兵”  

近年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资委党委和中央企业党委(党组)要求,要“推动中央企业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各种所有制企业形成合力、协同发展,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中发挥应有作用”。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是国资央企的责任担当和使命彰显,是中央企业“十四五”期间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路径。国有企业既是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需求的提出者,也是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

在产业发展方面,国有企业是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支撑者。在掌握着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同时,也应成为技术制高点的掌控者。  

中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对产业基础再造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对经济运行的参与主体(企业)形成倒逼压力。

这种压力只有国有企业甚至是中央企业才能承受。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央企业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是实现技术攻关的排头兵,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90.2万项,较2019年增长17.2%。

其中,有效发明专利37.6万项,同比增长16.2%,占总量比重为41.7%。“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申请专利数量持续增长,仅2020年申请专利就达23.5万项,同比增长14.7%,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4.4万项,占申请专利总量的61.2%。

特别是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中国在“科技产出”方面成绩喜人,如在量子通信技术、量子通信卫星、弹道导弹技术、消费级无人机,以及智能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和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彰显了在中央企业的带动引领下,国有企业的团队作战能力和技术创新实力。

3.国有企业是稳链、补链、强链、延链的中流砥柱 尽管由现代产业链供应链构成的产业新生态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但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却显得有些脆弱。分工的高度精细化导致产业环节不断被细分,且每一个细分环节对应多个端口。如果其中一个环节中断,不仅会造成全链条断裂,而且会引致产业关联度高的其他产业大面积塌方,可能使损失进一步放大。

国有企业正是稳链、补链、强链、延链——在关键时刻能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

中央企业、大型地方国企、优质地方国企是串联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商业化、产业化的关键节点,是协同大、中、小型企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格局的关键节点,是建设中国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并确保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互有优势、互为补充” “既相互依附,又相互制衡”已是全世界产业链供应链格局的内在特点。

因此,寻求稳定性和确定性成为大多数国家和经济体的共识。而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中,国有企业因其产权的公共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确定的因素。

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战略为引领,中国的国有企业要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中,用好两种资源,要为极端情况下的经济安全做好充分准备,要在涉及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成为可以补天的擎天柱,不仅要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航员,还要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浪潮滚滚向前的超强发动机。

重在突破:民营骨干企业的重要作用  

2018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民营企业家的回信中指出,“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谈到,“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1. 民营企业是解决就业、上缴利税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壮大发展,取得了光彩夺目的成就。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丰富了物质产品的供应,而且提升了服务和劳务市场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并且成为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税源之一。

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统计,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纳税总额达1.37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8.70%,其中纳税额超过200亿元的纳税大户有8家,合计上缴利税超过4300亿元。

解决就业方面,2019年私营、个体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已超过50%;2020年民营企业500强员工总数达1043.8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35%。

2.民营企业是制造业领域的主力军  

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补链、强链、延链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

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领域民营企业数量占比已超过90%,民间投资的比重超过85%。

从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榜单来看,制造业企业高达288家,继续占主导地位,且行业分布广泛,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位居前列,表明中国民营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另外,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高度相关。近年来,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恒力集团、正威国际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制造业企业,不仅在稳增长、惠民生、促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且部分排名前列的中国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掌握的先进技术正在成为引领“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重要突破口和风向标。

3.民营企业是研发创新的突击队  

继国家大型研究机构、大型央企、国企之后,近年来以民营企业为引领的一批科研基地也成为我国科学研究活动的另一阵地。

2020年,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1316.59亿元研发投入位居民企之首,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207.30亿元研发投入位列第二,成为中国研发投入的又一黑马。  

以2020年民营企业500强上榜名单为依据,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3%的企业321家,其中超过10%的企业186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企业59家,其中超过10%的企业5家。有402家企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408家企业通过自筹资金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民营企业500强有效专利数量增长8.46%,国际专利数量增长明显。

4.民营企业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贡献者  

民营企业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扩大内需、公益慈善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全国工商联调研显示,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民营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2020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有471家企业参与了各类国家战略项目,占比94.20%。其中,291家企业参与乡村振兴,191家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30.40%参与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00%参与了长江经济带发展,19.40%参与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精准爆破:中小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

1.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体系的“毛细血管”

据《经济日报》第三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的《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4亿户,中小企业户数占比95.68%,营业收入占比62.98%,利润总额占比53.46%,是中国经济体系中当之无愧的“毛细血管”。

《报告》显示,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突破了20万家,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3个百分点。中小企业研发与创新表现突出,创新力度不断增强。

2.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  

传统意义上的中小企业,主要是指人数少、产值低的中小规模企业。但随着世界经济向数字化转型的加快,传统意义上的中小企业产值未必低,技术含量未必不高。成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类企业往往凭借其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打造出新经济模式,推动着产业链和供应链格局发生着跨时代的颠覆性变化,从而形成了全要素、全时空、全价值链、全方位跃升的新型生产加工制造体系和现代服务体系。  

201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3〕264号),要求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

2021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财建〔2021〕2号),明确“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近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要“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政策引领和支持下,专精特新企业带动形成的企业集群将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领军企业的摇篮和基地。

3.中小企业是对卡点和堵点的精准爆破

专精特新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专门对传统产业链进行重组、再造和提升,是以推动产业链升维、再造核心价值、提升供应链配置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特种兵和爆破手。

专精特新企业的认定和培育,以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打造,都是对产业链供应链中卡点、堵点的精准爆破。  

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秀,具有核心硬实力,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制(智)造强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补充力量。优秀的中小企业是全链条上的画龙点睛之笔,往往在规模小、人数少的外表下,蕴含着强大的实力,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山之石:外资企业与产业链供应链完善  

从20世纪80年代初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以来,外资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商品生产领域还是服务业领域,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外资品牌已数不胜数。

一方面,中国市场培育并见证了外资企业的成长,外资企业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取得了超乎寻常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也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1.先进的管理模式助力中国企业成长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建厂和业务发展,对中国经济腾飞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外资企业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产品和管理体系,启发了中国同行的管理思想,并且深度参与中国经济运行,成为中国经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统计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在华工业增加值最高时达到30%左右,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最高点时约占17%;从吸纳就业人数来看,在外资企业就业人数最高时曾经占到城镇就业人数总量的10%。  

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成长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行业人才,对提升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整体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例如,德国汉高公司于1984年进入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胶粘剂工厂之一,也是中国市场最成功的化学品外资企业。让业界称道的是,汉高公司的胶粘剂部门培育了许多人才,中国大量的本土胶粘剂企业聘用了前汉高员工,很多民营企业的创始人甚至曾就职于汉高。

又比如3M、宝洁等公司拥有非常专业的市场营销团队,为中国快消品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营销人才。这些都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中国各个行业商业模式的发展和成熟。

2.外资研发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逐渐提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入黄金期,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资在华研发投入逆势增长,从本土化、应用性研究转向基础性、创新性研发,且中国区研发中心在全球的地位得到了跨越式提升,有些跨国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已成为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和全球技术研发中心。

其中,汽车、材料、生物医药、数字服务业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成为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主要行业。以中国吸引外资最为集中的上海市为例,2021年上海市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6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31家,累计设立外资研发中心达506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外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近年来也开始出现向中西部扩散的趋势。2021年度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创新、研发中心项目精选如表1所示。

另外,外资研发机构和外资企业以及各类创新主体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资研发中心的投资和设立也使中国引进外资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产业分工角度来看,跨国公司为适应全球化分工对国际产业转移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倾向于生产和研发的转移同步进行;从中国市场角度来看,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及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也成为吸引外资加大研发力度以适应本土化需求的重要因素。

外商投资企业长期以来在华投资实践也给中国提高外资利用的效益、实现外资利用从“量”的提高到“质”的提升带来了机遇。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及其在全球的占比如图1所示。

3.外资企业的重新定位与合作共赢  

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筑也需要优秀外资企业的共同参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外商投资、鼓励外资企业来华经营发展,仍是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导向。 随着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向上攀升的进程不断加快,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也将步入新起点和新阶段。外企需要根据中国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重新定位。这些调整包括进一步推进生产和服务的本地化。

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起的2021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显示, 25%的受访企业表示为了获得中国本地市场的销售机会,正在推进更多供应链、生产、服务和知识产权的本地化;34%的美国在华企业表示专门针对中国、美国或其他地区开发新的供应链。

数据表明,外资企业从中国市场出发,切实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体验,是今后在华外企的基本经营之道。  

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世界级企业的入驻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从上游的原材料,到末端的售后服务,都为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及服务能力提供了规模空前的应用场景。面向未来,开放的中国为外资企业和中资公司的互动交流、良性竞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吸引更多优秀外资企业植根中国发展。  

从属地管理原则来看,无论是中国本土的企业还是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属于“在中国的企业”,纳入中国的管辖,服从中国法律法规,遵循中国的经济政策和商业规则。因此,出资人虽然在境外,但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公司,与中国本土企业一样,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和获益者。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张乃欣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Copyright © 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