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搜索
搜索

行业资讯

资讯分类
/
/
/
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动能研究——基于武汉115家民营企业的调查分析

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动能研究——基于武汉115家民营企业的调查分析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07 07:36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动能研究——基于武汉115家民营企业的调查分析

【概要描述】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07 07:36
  • 访问量:
详情

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动能研究——基于武汉115家民营企业的调查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民营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出现了极大的变革,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数字化转型既受内部驱动因素制约,也受外部驱动因素影响,激发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动能,对于实现两化融合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

1. 目标驱动

民营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需要有业务需求或目标驱动,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一方面,数字经济推动消费升级,传统企业需重构商业模式,及时调整战略目标才能获取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要优化运营模式降本增效,才能在行业中保持竞争力。数字智能化管理能有效降低人力和物力成本,也能提升企业效率。数字化推动企业采取数据驱动决策模式,建立自动化数据链,促进生产制造各环节的高效配合。

2. 战略驱动

数字经济作为当下新兴经济形态,受到了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从国家层面来看,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发展数字经济作出了重要部署。从地方层面来看,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不断增强数字化战略引导。2020 年,我国有 2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数字经济专项政策。中央与地方政策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实施,将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巨大的推动效应。

3. 数字驱动

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正在加快向各产业融合渗透,大数据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传统行业对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同时,线上办公和线上经营、生产、销售新模式持续升温,数字治理水平的提升也为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苏宁董事长张近东 2019 年曾提出 :数字化未来必然会像互联网一样成为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标准配备,数据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水和电。数字化与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活动赋予巨大能量,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点与新动能是数字化。

二、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动能不足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及访谈法,于 2020 9 月向武汉市民营企业线上发放数字化转型调查问卷 12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15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95.83%。调研对象覆盖武汉8 个区的 115 家民营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比 82.6%

1. 转型动能不足的表现

1)数字化程度不高,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表1 不同规模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现状

1 示,在受访的 115 家受访的民营企业中,有55.65% 的企业已建设数字经济,建设规模总体水平不高。小微企业建设数字经济规模不到一半,转型动能明显不强。调查发现,主要存在对数字经济认识不足、思路不清和缺乏人才三方面因素。如表 2 所示,有 66 家企业对数字经济缺乏了解,认知水平提升空间较大。同时在每类因素中均是小微企业占比最高,导致数字化转型的能动性不强,解释了其建设规模位居末尾的原因。

2 民营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挑战

2)数字化能力不足,建设速度有待提高

一是数字技术服务种类不多。如表 3 所示,已建设数字经济的受访企业中,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仅有19 家。虽然高达 98% 的受访企业认为政府有必要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但是大多数企业提供的数字经济有关的技术较少。二是数字化职业培训不够。据调查,认为需强化数字化职业培训的企业占比达到 64.35%。直接反映企业对员工进行数字化培训的渠道是工作群通知,但受访企业该比例仅为12.8%。因此需要加强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提高民营企业数字化程度。

3 受访企业近年来提供的数字经济技术

3)营商环境不佳,服务质量可待优化

据调查,受访企业对营商环境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达20%。与杭州、上海等地相比,武汉的营商环境仅处中等水平,其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的现象突出。有近 70% 左右的企业希望提高协调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资源的辐射能力。另外,在公共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优化,以加强武汉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

4)政策落实不力,扶持力度亟待加强

4 民营企业对惠企政策落实的感知现状

我国对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明显,但是惠企政策落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如表 4 所示,高达 48.70% 的民营企业反映政策落实效果不明显,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反映落实效果差的现象尤为明显。在调查民营企业转型面临的挑战因素时, 27.7% 的企业反映转型中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相应的融资难问题成为武汉民营企业的长期困扰,急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推进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

2. 民营企业数字化动能不足的原因分析

1)转型认知差导致企业不愿转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更需要发展数字化人才,塑造成长型思维。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由企业高管直接推动更容易取得成效。高管的意愿直接决定转型决策的执行和员工对数字化转型的认同,但因政府宣传力度不够、传统观念难以改变等因素,导致企业高管人员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深刻理解,尤其是没有感受到转型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2)转型成本高导致企业不能转

对于传统行业来讲,数字化转型需要重构公司文化、战略、管理运营等诸多问题,牵扯到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成本。对于制造业企业,还涉及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除此之外,新兴数字技术的运用、员工的数字化培训等都是企业难以承担的成本开支,导致企业融资压力骤增,转型推进困难。

3)转型周期长导致企业不敢转

传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经历线上化、数据化及智能化三个阶段。线上化阶段需要进行数字场景部署,例如搭建App 和小程序等 ;数据化阶段需要对前一阶段沉淀出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指标体系 ;智能化阶段需要企业与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实现智能化对接。后两阶段是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制约了数字化转型动能。

4)转型能力弱导致企业不会转

据有关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优势与企业规模成正比,意味着小微企业的转型之路相比大中型企业来说更加艰巨。首先,小微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信息系统覆盖率较低,导致数字化设备难以对接,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其次,小微企业的务工环境较差,缺乏创新性人才,数字化人才建设能力不足。再次,小微企业的数据资产积累较少甚至没有,数据信息管理混乱,导致数据驱动能力不足。因此,小微企业难以凭借自身力量有效实现数字化转型。

三、激发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动能的建议

1. 优化技术服务,加大帮扶力度

通过对数字化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保障信息系统时效性,解决供需端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例如,传统银行业务依托于线下办理,贷款审核慢,同时还需考察不良贷款率。而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通过采集市场和企业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企业风险和运营状况,给予线上金融服务支持。另外,加强政府对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视和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在贷款条件、期限等方面执行相对宽松管理。对不同规模、行业的民营企业实行分类扶持,采取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激励补贴,有效减少融资,税收,风险成本方面的负担。

2. 构建数字生态,发挥联动效应

构建以数字化理念为指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一是全面提升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数字化水平。对政府来说,提升服务质量和治理水平是首要目标 ;对行业来说,要打通数字化转型链条,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转型脚步,缩短转型周期 ;对于企业来说,要将长期绩效作为企业的目标驱动。二是促进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协作,有效发挥联动效应。支持搭建政务云”“行业云等数字化平台,整合业务应用,加强政府和产业之间的联动合作,以更优化的结构助推生态系统发展。

例如,率先提出掌上办事,掌上办公的浙江省,通过打造浙里办”“浙政钉等平台,将 100 多万名政府工作者接入平台进行办公,大幅提升办公效率。同时,浙里办支持线上办理全部政务服务事项,横跨 40 个业务部门,包括近 500 项服务和 352 项事项,实现了一证通办网上联办,以政府有为促进企业受益。

3. 树立转型标杆,降低转型门槛

政府应组织好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选取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头部行业作为民营企业转型标杆,引领同行业以及产业链上的其他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同时注意并非让企业简单照搬标杆企业模式,而是要真正关注民营企业对于数字化的内在需求。开放转型所需资源,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些公益性平台,实现资源共用和价值共享;打造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能力中心等机构,解决企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例如,数字化转型的先驱城市杭州,打造了数字化能力中心,一站式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各种疑难杂症。能力中心将企业全流程生产线进行场景化呈现,企业可依据自身需求查看相关案例,并能直接找到对应专家咨询。从标杆引领、平台赋能到机构支撑等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才能真正降低其转型门槛,解决能力不足的难题,激发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能。(作者:张迪佳 程红丹)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Copyright © 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