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搜索
搜索

技术资讯

资讯分类
/
/
/
深度分析传感器(技术、产业)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深度分析传感器(技术、产业)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 分类:热点技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4-17 15:49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深度分析传感器(技术、产业)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概要描述】

  • 分类:热点技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4-17 15:49
  • 访问量:
详情

深度分析传感器(技术、产业)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中国传感器(技术、产业)发展蓝皮书》是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元件分会、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四机构,于2020年9月19日,在第十六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上联合发布。

随着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强劲兴起,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和支持,迎来了传感器产业技术发展春天的脚步,但我国仅属发展中国家之较好,距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传感器(技术、产业)的春天尚未真正到来!纵观国内外传感器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传感器(技术、产业)存在着诸多风险和问题。

传感器(技术、产业)存在风险

风险一 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产业化难点未能全部解决,部分高端核心传感器依赖进口

国内有二十余条MEMS生产线,但流程工业压力传感器、变送器基本依赖国外进口,OEM硅基压力传感器绝大部分由国外进口。

风险二 国内高档传感器的应用市场几乎被国外垄断

国内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达90%,国产化缺口巨大。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国家重大装备所需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而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国外对我国往往采取限制。外资企业产品占据国内高端市场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并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把持高端市场。

风险三 一些高端传感器,国外对中国明确禁运

某些特种用途和特殊量程的传感器,如航天、航空、航海专用高档传感器,国外产品全面禁运,国内同类产品技术差距较大。

美国商务部出口限制新规:2020年4月27日,美商务部网站宣布将正式对中国、俄罗斯、委内瑞拉三国实施新的出口限制政策,以防止中国、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实体通过民用供应链或以民用为借口,获取可用于发展武器、军用飞机或侦查技术的美国技术,用于军事最终用途和军事最终用户。

传感器(技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01 基础研究、核心技术较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基础研究乏力,新原理、新器件开发凤毛麟角,新材料研发屈指可数,特性研究不深不透。国内对传感器的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很难得到国家立项,即使得到立项经费也甚少,很难吸引人才。因此对传感器的基础研究缺乏厚实环境,投入资金甚少,大大落后国外同行的研究工作。

由于基础研究乏力,近几十年来,国内少有传感器新原理问世,一般是将国外样品(样机),分析测绘,充其量有点集成创新,“克隆”而已。

国内在传感器新材料研究方面也较薄弱,有一些化合物传感材料的研究,但都在实验室里小打小闹,真正应用生产实际,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很少。

 对传感器的特性研究往往只注意静特性研究,对动特性研究不甚了了,对航天类传感器,动特性尤为关键,忽视传感器动特性的检测及评估,低估测量参数的动态分量,甚至造成传感器无法使用。

02 部分共性关键技术尚未真正突破

设计技术。传感器的设计技术涉及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多种材料、多种工艺及现场使用条件;设计软件价格昂贵、设计过程复杂、考虑因子众多;设计人才匮乏,设计人员不仅需了解通用设计程序和方法,还需熟悉器件制备工艺,了解器件现场使用条件。国内虽有一套MEMS传感器设计软件,但问题较多,离实际普遍应用尚有很长路要走。

可靠性技术。国产传感器可靠性不高是影响国产传感器大量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国产传感器可靠性指标比国外同类产品低1~2个数量级。

国产传感器可靠性指标的提高,不仅有技术问题、材料问题、工艺问题更有管理问题、使用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才能发现、解决。

封装技术。传感器的封装结构和封装材料,影响传感器的迟滞、时间常数、灵敏限,使用寿命等性能。从制造成本看,传感器的封装成本通常为总成本的30%~70%。国内对传感器的封装技术尚未形成系列、标准,也无统一接口,因而传感器的外型千差万别,很不利于用户选用和产品互换。

传感器工艺装备。传感器的工艺装备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传感器工艺创新依赖于新工艺装备的问世。在传感器工艺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方面,大多单靠企业自筹资金,既不利于传感器工艺研究之创新,且这块市场被国外所垄断和占领,严重制约了我国传感器行业的独立前行。

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对工艺了解有限,设备应用部门工艺人才培养问题突出,设备维修换代代价高昂,工艺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及调控手段不足,除非“整线引进”,设备间工艺协调性难以较好解决,柔性化生产组织难度较大。

国有企业发展处于平稳增长状态,总体上跟不上国外最新技术发展的步伐,除少数厂家外,总体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传感器技术发展快,工艺和制造设备更新快。绝大多数厂家靠自身积累很难购买新型设备,致使在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无法跟上国外传感器飞速发展的步伐。

03 品种、规格、系列不完善,性能指标不高

国内传感器产品往往形不成系列,系列中比较易生产的某些规格尚能生产,且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系列两端的产品往往不能生产,多需国外进口,给用户造成很大不便,使传感器应用的显示度大打折扣。

民营或合资企业的产品占据了中低端市场。

除个别厂家在个别品种方面将国外生产的芯片拿到国内封装组装成相关产品、占据市场较大份额外,其他高端产品均是国外厂商在垄断。

但由于产业档次偏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国内传感器产业呈现低端过剩、中高端被国外垄断的市场格局。

传感器技术发展滞后,性能指标不高,已掣肘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推进。

国产传感器在测量精度、温度特性、响应时间、稳定性、可靠性等指标与国外也有相当差距。

04 传感器的产业化问题重视程度不足

传感器作为一种基础元器件必须实现产业化,才能体现其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稳定工艺。国家从“七五”开始就提出传感器的批量生产和产业化问题,但力度不够,未持之以恒,至今尚未形传感器产业的龙头企业和标杆单位。

民用工业传感器的应用与軍用传感器的应用有很大不同,军用传感器虽然技术指标要求很高,应用环境严苛,技术参数众多,但往往不计成本。民用工业传感器则不同,我们和国外传感器的差距往往不是技术指标的差距,而是成本的差距、性/价比的差距、批量生产的差距,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传感器产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门槛。

传感器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国家政策;传感器产业化投资机制;市场、用户、产业链和经营模式;传感器本身产业化的条件、规律,即传感器的“产业化技术”、“产业化市场”、“产业化条件”、“产业化人才”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传感器的根本出路也在于传感器能否走出“象牙之塔”进行产业化规模生产。目前传感器市场魚目混杂,良莠不齐,存在“虚胖”乏力之势。

05 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执行力度有待提高

国内传感器分属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加之专业面广,国家长期以来难有统一的认识,对传感器发展在思想上没有取得共识,更没有一个部门对传感器的顶层设计进行系统研究和科学规划,但近年来,中国传感器的顶层设计有了很大改观,随着“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工业强基”项目的出台,借助物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的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振兴传感器产业技术的政策、规划和指导意见。希望由此迎来国内传感器发展的新机遇,迎来传感器产品、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

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利于传感器发展、振兴的政策 ,但执行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应提高投资强度,加强基础研究,开展先进传感器研究的技术积累,注重传感器产品的产业化研究与建设,改善传感器的产业面貌,提高执行力度。

06 资源分散,产业规模小

产业分散: 资金分散、技术分散、企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分散、市场分散。

管理分散: 管理归口不统一、难于协调、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政策支持分散:政策支持的集中度不高,缺乏专项计划集中扶持,缺乏力度,缺乏持续性。

产业规模小:传感器企业有2万余家,大都为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缺乏引领技术的龙头企业。

07 高端人才匮乏

影响传感器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优秀研发人才匮乏,由于传感器行业经济基础、技术基础、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加之传感器产业涉及学科多,要求知识面广,新技术层出不穷,长期以来很难吸引国际顶级人才投身到传感器行业工作。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术,还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工艺人才和技能人才、更缺传感器大国工匠。

08 对传感器的认知在宣传上存在夸大误区

国内对传感器产业进行分析时,都是以“泛传感器”这一概念进行,导致大量非工业领域传感器产业数据被采集,传感器数据的真实度严重“失真”、有“虚胖”之感。       

另外,国内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和传感器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完全是两个不同概念,有市场规模(容量)国内企业并不能一定占据该市场。(来源:《中国传感器(技术、产业)发展蓝皮书》)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Copyright © 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