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搜索
搜索

宏观观点

资讯分类
/
/
科技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素

科技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素

  • 分类:宏观视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8-18 09:2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科技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素

【概要描述】

  • 分类:宏观视点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8-18 09:25
  • 访问量:
详情

科技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要素

 

创新的本质

讲到创新,现在大家讲得比较多,但要问什么叫创新,有不少人却回答不清楚,到底创新是什么?

其实创新这个概念的提出,是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里划时代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当时讲的主要是企业创新,认为创新实际是生产要素新的组合。这是他的一个核心观点。

那么在这个组合里边,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实际是科技的创新。我们总是在讲科技创新,那它到底是什么?

我想,科技创新分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科学。科学的任务是发现未知的事情。这是科学家的主要工作。

第二层是技术。技术的作用是发明,工艺、装备等等这些都要靠发明,这其实是工程师们的任务。

第三层是创新。创新的任务是创造产品,这是企业家的任务。

科学的发现是技术发明的基础,技术的发明又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企业的创新实际最终是产品。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一种逻辑。

举个例子,我是学化学的,以前学过物理化学,气体方程中的节流原理是指气体压缩的时候放热,膨胀的时候吸热,这就是一个科学的原理。

但把科学原理应用到技术上是什么东西?就是两大发明,一个是空调,一个是冰箱。企业把这两大发明做成了大规模的产品。实际上空调和冰箱,大规模地成为产品,也只不过有五六十年的历史,现在海尔、格力、美的都是做相关产品的。所以它是一层层来的。

现在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同时也要加大技术发明的研究,还要加强企业层面的创新研究。这是连在一起的。

中国建材在蚌埠有一个生产基地,它研发出了TFT-LCD基板玻璃的8.5代线,就是手机上的液晶显示玻璃。过去这个产品一直被美国和日本卡脖子,怎么办?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有一个国家玻璃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攻关工作。

这个院本身就有装备设计能力,所以又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经过中国建材大规模的投入,现在把液晶显示玻璃做了出来。

这样一个创新过程,其实是从先有科学开始,然后再转化成技术,最终做出了这样好的一个产品。透过这样一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和企业创新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科技里面,我们现在讲得比较多的是高科技。但其实科技里不光有高科技,还有中科技、低科技。

今天的高科技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变成中科技。高科技引领了中科技和低科技,但中科技和低科技又是高科技的基础。其实企业里面大量用到的并不一定都是高科技。

德鲁克以前说,在美国高科技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占25%,中科技、低科技的贡献占75%。所以当我们想到科技的时候,不要忽视了中科技和低科技。

我过去在北新建材做过10年厂长,北新建材的主产品是石膏板,它做出的石膏板比全世界任何品牌的都好,质量好,销量也最好,为什么这么好?

它有一个科技,把石膏板做得既轻又结实。这可能算不上高科技,但却成就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企业里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科技问题上该高科技就高科技,该中科技就中科技,该低科技就低科技。任何科技我们企业都需要。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创新模式。企业的创新模式非常重要。创新模式有很多,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颠覆性创新比较多,但我想讲主要的创新模式其实有四种:

第一种自主创新,基本是原始创新和独立创新。一般来讲,这些创新是由国家的研究院、大学和大企业的中央研究院进行。因为它的投入比较多,时间比较长。像华为一年的研发投入1300多亿,才可以做像5G这样的自主创新。

中国建材做的碳纤维也是一个自主创新。这次在河南水灾的时候,翼龙无人机打通了通信通路,这个无人机的材料实际上就是用碳纤维做的。像美国波音的787、欧洲空客的A380等飞机的结构件70%都是用碳纤维做的。

这个材料,美国和日本也卡我们脖子。但经过我们12年的研发,现在做出了T700、T800、T1000等高端碳纤维。中国的大飞机C919、C929也都用碳纤维。这样的项目做出来就是靠自主创新。

要做一种新药,在全球流行的针对大病种的药,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约26亿美金的平均投入,才能做出来一种新药。

也就是说自主创新我们要做,但自主创新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和长时间地进行。

第二种就是集成创新,集成创新就是既借鉴技术,但同时又有我们自主的、自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这是现在企业普遍应用的创新方式。

现在我们经常拿着手机。过去叫“缺芯少屏”,手机的屏幕我们做不了。现在屏的方面中国约占全球市场供应量的60%,是京东方、TCL这些企业采用了集成创新的方式攻克的。

当年京东方在韩国收购了现代的3条4.5代面板生产线,经过自主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面板系统。现在京东方的液晶面板做到了10.5代线,这个生产线超越了韩国。

也就是说我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屏产地,我们不缺屏了。我们现在集中在攻芯。而在攻克屏的方式上,我们用的是集成创新。

在创新模式上,还有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199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坦森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创新者的窘境》,他认为企业如果不重视颠覆性创新,将会被颠覆。同时他也讲到持续性创新。

大多数企业做的是持续性创新,而在关注颠覆性创新的时候,大家往往忽视了持续性创新。其实持续性创新非常重要。

我过去做水泥。有人可能觉得做水泥有什么可讲的?但其实水泥是个好东西,因为铜有4000年历史,铁有2500年历史,而水泥只有190年历史。

水泥的发明可以说是由错误产生的,当时在英国的波特兰岛上,下了大雨后,一些烧石灰石的工人们,没有把石灰石上的黏土清理干净就拿去烧,结果烧出来一种灰色的产品。

这个产品的强度远远高过石灰石,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水泥。水泥它的原料就是石灰石和黏土,加起来一块烧,从碳酸钙变成硅酸钙,它的强度高过碳酸钙,就这样一个产品。但这个产品经历这么多年,从小立窑生产水泥到湿法水泥再到现在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一直在持续性创新。

建国初期,前苏联援建的一条年产20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需要1.2万人;20年前我们在鲁南的两条生产线,年产也是200万吨,需要2000人;现在最新的智能化生产线只需要50个人。

也就是说,水泥的技术一直在改进,持续性创新非常重要。去年我国水泥产量近24亿吨,全球产量约46亿吨。其实中国是有使用水泥的偏好的,因为我国铁矿砂90%以上靠进口,木材大部分也靠进口,而水泥的原料石灰石有9万亿吨,我们还是个富煤国家,所以用水泥做建筑材料是我们的偏好。

同时水泥有很多钢材和木材没有的功能,比如说它的流动性,流动以后再固化,所以它可以做隧道、桥梁,一栋楼地面有多高,地下就有多深,都是水泥桩。离了水泥,很难想象我们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该怎么做。这就是一个持续性创新的例子。

那再讲到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就是指新技术颠覆了老技术。现在正在颠覆的是什么?就是电动车正在颠覆汽油车。

特锐德的于德翔总刚才跟我说,未来5年,汽油车可能退出。我前几天问了一个电动车协会的会长,他告诉我2035年汽油车退出。不管哪一年退出,总之电动车颠覆汽油车的速度加快了。

刚才讲到手机,现在手机都能照相,回忆20年前我们用的多是胶片胶卷,而现在都是数码相机。数码技术是柯达发明的,但柯达害怕这会影响到它胶片的生意,所以它迟迟没有推进。后来别的公司把这个技术拿去反而把它打败了。这就是颠覆性创新。我们今天要特别重视颠覆性创新。

资本是创新的杠杆

还回到熊彼特当年《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里讲到的,他说资本是企业家用于创新的杠杆。今天其实同样也是。

我们科学家创造了这么多的技术,如果想把技术转化为产品靠什么?靠资本。如果科技创新只停留在科技层面,不转变成产品的话,创新就会被束之高阁。我们要把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之间的通道打通,而打通这个通道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资本的作用。资本并不完全等于资金。资金主要靠贷款,贷了款最后还得还。现在我们的创新主要靠资本来支持。

美国前10市值的公司多是纳斯达克培育的。那我们呢?我们现在有了科创板,过去两年,科创板IPO募集了3900亿元的资金,占整个A股IPO募集资金的43%。这么多的资金进入到了科创企业,这样一来,我们的创新就有钱了,有钱才能够深耕,才能够发展。

今天在场的特锐德市值300多亿;纳微科技,做生物科技的,这家公司刚在科创板上市不久。它的市值是多少?是400亿。这样有三四百亿市值的公司,它们在资本市场上打开了一扇融资的门,就可以快速地发展。

除了上市之外,我们也特别重视一级市场,就是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我们国家在这块有多少家公司?有两万家。掌握多少资金?15万亿人民币。这些资金干什么?都是来支持我们这些中小科技企业进行创新发展,把他们培育成独角兽企业的。

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的榜单上一共有586家独角兽,美国233家,中国227家,仅差6家而已。中美两国占全球独角兽的比例约是80%,也就是说今天在全球中美两国是两个创新大国。

中国的227家都在哪?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占82%,其中北京的独角兽占到40%。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资本和创新高度融合。

所以,今天的创新还是要靠资本市场,要把资本市场做好,让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我们的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

科学家和企业家,要发挥各自所长、优势互补

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的灵魂是创新。去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了企业家精神,后来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又强调了科学家精神。可以看到,科学家、企业家共同的一点是:创新是灵魂。但他们的任务又有所不同。

刚才我们讲到科学家的创新,是要解决发现和发明;企业家的创新,解决产品的制造和在市场中的推广应用。企业家和科学家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今天,在经济社会里面,他们也要优势互补、高度融合。也就是科学家和企业家既要融合,又有不同,要注意到这一点。

今天,我们要培养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

这怎么说?今天我们的企业家都讲创新,但创新不必说非得冒险。企业家得有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准确地去发现和把握机遇,而不是简单地去冒险。科学家也同样,在研究过程中,也得和企业家结合,了解市场的需求,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当然科学家和企业家,还是有各自的侧重。同时,即使科学家做企业,也应该是科技企业。我记得几年前,那时候创业板刚开市不久,中关村有不少科技企业到深圳创业板上市。后来他们让我给大家讲讲该怎么做。

我当时说科技企业上完市之后还应该是科技企业,不要简单地变成一般性的制造企业;如果变成一般性的制造企业,原来的优势就没有了,会很艰难。做科学家很难,企业家也很难,如果把两个都压到身上,是很累的。

我讲完以后,出去的时候,有所大学的一个副校长拦住我说,宋总,能不能到我们大学做场演讲,就讲刚才的观点,我们很需要。今天我回想一下,他们确实很需要。我们不应该让大学的教授和科学家去做一些一般性企业。

我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去访问,当时有一家在伦敦上市的科技公司,规模不大,大概只有两亿英镑的市值。这个公司的创始人,一位教授找到我说,宋先生,我知道中国建材现在正在做薄膜太阳能电池,我这里有个量子点技术,看看能不能合作。

我就了解了一下他公司的情况。每年都孵化出来新技术,而且每年都把技术卖了,然后用收入再去开发新技术。他说,我的任务不是做产品,而是给大公司提供技术。我觉得这个思路就对了。

过去,一些学校搞了不少企业,今天来看,成功的真的不多,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做科学和做企业有很大的不同。

今天回过头来去想这件事情,我们搞产学研合作,是去发挥每个单位的长处,我们没有必要让学一定要去做产,也没有必要让产一定要去做学。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是这样结合起来。

我以前在北新建材的时候支持了一家企业是武汉理工大学的。当时姜德生院士搞光纤传感,我们对这个项目给予了支持,后来这个技术做了起来,学校卖给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之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把它上市了。

这个做法值得大家参考。学校孵化了,把它交给企业,学校持股或者从中变现,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科研,而不是说自己去做一个企业。做企业其实挺难的,要销售产品、收货款等一大堆事儿,不一定是我们科学家所擅长的。

当年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有很多项发明,但他认为企业就是“技术+资本”,轻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不聘请职业经理人,最后搞得一塌糊涂,爱迪生最终也被基金请了出去。

后来他的7家小公司组合起来,就是美国的GE(通用电气)的前身。爱迪生不是一个企业家,他是个大发明家。

所以科学的事情交给科学家,市场的东西交给企业家,科学家和企业家优势互补,大家密切合作,这个系统才对。

作者: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Copyright © 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