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搜索
搜索

经营管理

资讯分类
/
/
/
激活“Z世代”,必须重视人在组织中的意义

激活“Z世代”,必须重视人在组织中的意义

  • 分类:管理经验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8-12 10:5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激活“Z世代”,必须重视人在组织中的意义

【概要描述】

  • 分类:管理经验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8-12 10:52
  • 访问量:
详情

激活“Z世代”,必须重视人在组织中的意义

 

Z世代意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时代、互联网世代,中国Z世代数量已突破2.26亿人。如今,Z世代新员工正逐步迈入职场,将成为未来5-10年的职场生力军。当新个体碰上新组织,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如何平衡?

 

组织为目标存在是组织最基本的属性。在组织整体设计中,人是构成组织的一个基本元素。因此,威廉·怀特(William Whyte)写道:

人在组织中,只是为组织而工作的人,被称为“组织人”,“誓言要过组织生活的人,他们是我们那种伟大的自我延续体制的精神和灵魂。他们中只有少数人算是或者能成为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注定要在中层度过一生,日复一日地耐心等待一个能让他们满意且听上去不错的头衔”。

时代发展到现在。个人自我意识追求更加明确,新生代员工不再致力于成为“组织人”,他们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组织如果不做出改变,依然要求人为组织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工作,那么新生代员工、有创造力的个体很难和组织组合在一起。

所以,今天的组织管理必须从实现组织目标到人的意义。

01 从实现组织目标到兼顾人的意义

面对今天的组织管理,管理者需要关注两个价值:

● 组织绩效目标;

● 人在组织中的意义。

在传统的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只需要关注绩效目标的实现,组织结构设计、资源分配、流程规划以及激励体系,都围绕目标展开。在组织系统中,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一种单向的关系,个人服从组织目标且必须对组织目标有价值贡献;很多时候,组织为了实现目标,常常会忽略个体的需求。

今天,组织目标的实现越来越依靠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强个体的出现强化了个体对组织的影响。因此组织管理中就需要增加一个价值,就是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

只有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才可以解决组织创造力的问题,解决组织真实效率的问题,解决企业与顾客在一起的问题,也就是解决组织目标实现的问题。否则,组织可能就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被淘汰。

不过,要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需要特别注意两个现象: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移动与数字技术加快了工作节奏,扩大了人们的工作范畴,提升了个人独立控制时间的自由度,人会变得更繁忙,有价值的活动变得既稀缺又极为重要。为此,我们更需要解决人浮于事和虚假忙碌的问题。

解决之道是,在强调个人独立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明确认知责任,确保个人的价值创造与组织价值合二为一。

如果只是强调个人价值而不关注组织的价值,每个人都只在创造自认为的价值,此时就可以被确认为人浮于事。在移动数字时代,碎片化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很多人认为把碎片化时间用好可以创造更大价值,这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对的,但是对于工作价值创造而言,专注才更有价值;而工作碎片化则有可能是虚假忙碌的表现,需要加以管理。

02 员工与组织如何共享价值?

兼顾组织绩效目标与人在组织中的意义,需要建立员工与组织共享价值的平台,涉及三个价值:员工的价值、工作的价值、企业的价值。

● 第一个话题:员工价值定位

我曾和一些新生代员工交流、探讨个人价值问题。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包括职业发展、生活方式、待遇满意程度和可接受的工作强度与节奏。

工作价值中,他们更在意工作是否具有自由性、独立性、刺激性、挑战性;更在意自在感和幸福感,以及能否与自己欣赏的老板共事。

同时,公司价值也涉及多个方面:具有令人鼓舞的使命、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善于发展,具有刺激性与挑战性;业绩强劲,具有行业领导地位;拥有很多优秀人才,同事关系融洽,工作有保障。

从个人价值、工作价值与公司价值三个维度去看,人们的自我意识变强,希望工作与生活平衡,对公司有极大的期待,并渴望成功。

我把这三个价值总结为:创造出伟大的公司被称为企业价值;生产出伟大的产品被称为工作价值;创造出伟大的公司、伟大的产品的人,能享有美满的人生,这是员工价值。

如果这三个价值一致,组织就是“员工与组织的共享价值”平台。在此平台上,员工价值追求与组织价值追求相融合,员工释放出创造力。

● 第二个话题:员工与企业的契约

员工与企业之间存在三种契约关系。

第一种是大家熟知的经济契约。这是一种员工与企业之间基于利益互换的关系。比如员工关心薪酬、奖金、激励、股权及各种福利等,企业关心员工的能力、付出及绩效承诺等。经济契约常常以法律的形式被固定下来。

第二种是社会契约。这是一种员工与企业之间基于社会责任、义务和交往需要的关系。员工和企业在本质上都存在于社会之中,都在与社会的交往中获得基本认同,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都是在工作的社会关系中被创造的。那些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更容易获得员工的认同感。

第三种是心理契约。心理契约在本质上是一组期望,是员工与企业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如果员工和企业期望得到的结果一致,那么相互之间就会产生良好的合作关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高。但是,如果员工对企业的期望落空了,就会引发冲突,结果可能是员工懈怠,甚至离职。

新生代员工在与企业的契约关系中,很可能更在意心理契约,对心理契约的感受强过经济契约。他们对企业的期望和自我的期望都比较高。他们可能首先不与企业谈经济契约,而是探讨如何改变世界,如何颠覆行业。当他们觉得企业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时,就会很快感到失望并选择跳槽。

所以,要建立一种完整的契约模型,兼顾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兼顾的桥梁是契约。员工与企业如果能实现这三种契约,就一定可以找到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共享关系。

● 第三个话题:分享设计

构建员工与组织共享价值的平台就需要分享价值设计的方案。

华为做得尤为突出。华为第一个制度实验是“财富分配”,即“劳动者普遍持股制”。任正非很早就很明确地提出:劳动者要先于、优于股东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华为股东构成结构中,任正非只占 1.4%,华为 8.45 万员工占 98.6%。员工持股计划帮助华为走出了自己的一条以智力资本驱动成长的路。

第二个实验是“权力分享”,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好。企业通常很少考虑这个设计,但任正非认为,华为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华为所有知识工作者的故事,必须有十几万知识工作者的权力开放和责任担当。任何一个责任担当都应该有一个权力去匹配。权力分享设计让每个华为人都认为自己肩负着公司的使命和愿景,也由此回答了什么叫“以奋斗者为本”

作者:陈春花 来源:春暖花开(ID:CCH_chunnuanhuakai)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Copyright © 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100447号